第九十七章 排場(第2/3頁)

雖然劉老師給的估價只有兩萬人民幣,但吳先生卻已經很高興了,樂呵呵的感激道:“謝謝劉老師!”

陳然在將瓷碗鑒定為真品之後,也給瓷碗估了價,他的估價是兩萬八左右,比劉老師的估價要高一些,這讓他意識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處。

對於古董的鑒定,有著異能的他,不會輸於任何人,但若是估價的話,相對的來說,這方面,他可能就要薄弱一些,畢竟估價是要受到市場的影響的,想要估出最準確的價格,就必須了解這件古董的整個市場行情。

一些熱門方面的收藏,陳然估價還差不多,一些冷門或者就像眼前瓷碗這樣的,他就要差上一些了。

意識到這一點,陳然就對接下來的鑒寶過程中五位專家的估價關注起來。

一番沒營養的話之後,主持人就宣布了下一件藏品,而這邊的郭海和侏儒也開始了又一次的賭局,這一次是郭海先說話,或許是第一次就賭贏了,讓郭海感覺自己運氣不錯,也就沒有詢問陳然真假,直接下了注,下的依然是真品。

第二件藏品是一個鼻煙壺,鼻煙壺屬於雜項,就由天中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導師的李老師鑒定。

鼻煙壺,顧名思義,就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說起鼻煙壺,也就不得不說一下鼻煙,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系將煙烘烤、去莖、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約在14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

清朝從康熙帝開始,歷代皇帝幾乎無不嗜好鼻煙,不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對鼻煙壺的愛好,要更甚於鼻煙,所以禦制鼻煙壺也就一直無間斷,直至清朝滅亡,在這數百年中,鼻煙壺的制造工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精品層出不窮。

鼻煙壺在後世影響最大的要數內畫壺,而內畫的形成卻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傳聞甚廣,這事要從乾隆末年說起,當時啊,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

由於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廟裏,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有心機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眼前的這個鼻煙壺是銅制的,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於一身,采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打造而成,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是瓷的,而瓷鼻煙壺又以清乾隆年間制造的為上品,道光朝時以繪制蟈蟈圖案的瓷鼻煙壺也很名貴。

鑒別鼻煙壺和鑒別其他的古玩有些不同,鑒別其他古玩,首先要鑒別真偽,接著就是鑒別優劣,這是器物鑒定的常規程序,所有古玩器物的鑒別方法,無一例外,都是如此。

惟獨鼻煙壺的鑒別,情況卻不同,它只需鑒別器質的優劣就足夠了,不必考證它的真偽。

大概是煙壺的名貴程度,完全看煙壺質料的高下和作工的粗細,而與產生的年代和制作的主人無關。質料如果確屬珍異作工又奇巧,無論它是何時出產,也不管它出自誰人之手,亦為上品。相反,質料平凡,作工一般,即使是康熙、雍正朝所造,為康、雍皇帝所禦用,也不值錢。

質料無法偽充,作工也難掩飾。

偽造既得不到好價錢,又不能欺瞞世人,所以煙壺作偽,一無所獲,這樣使得偽制的鼻煙壺也就極為少見,即使偶而出現,它與真品也無天懸地隔之殊,任何人都能把它分辨出來,正是基於這些原因,所以對煙壺的真偽,不必十分注意,鑒別煙壺只要考察它的優劣就行了。

鑒於此,李老師在鑒別鼻煙壺的時候,就沒有說鼻煙壺的真偽,而是直接給估了價,眼前的這件鼻煙壺,李老師給估的價是三千元左右,或許是覺得這個價有些低,鼻煙壺的主人神情極為沮喪,垂頭喪氣的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