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省城中學(第2/2頁)

所謂的省城中學,黃文斌當然也知道是怎麽回事。省城貴為省城,在省裏應該什麽都是第一的,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政策最好,醫院水平最高,教育也應該最強。省城其他都達標了,這教育缺失差強人意。

重點中學頗為不少,但是建設都比較早,設備落後,地方也小,處於高樓民居之中,教學樓宿舍樓實驗樓建得密密麻麻,操場奇小,看著一點氣勢也沒有,首先這第一印象就不如下面各市新修的大中學。

這還可以說本市底蘊深厚,不屑於做面子上的功夫。可是這兩年,連升學率也被超了過去。特別是上清華北大的數量,更加是慘不忍睹。省城教育這條線,上上下下都面目無光。

教育局就策劃了搬遷學校的項目,想要把市裏幾家最好的學校搬到郊區,弄個幾千畝地,建設全新的現代化校園,先把硬件弄上去再說,然後在大力吸引各地優秀教師前來,打造教育航母雲雲。

可是這個項目受到了很大的抵制,住在市區什麽都方便,搬到郊區,那可就慘了。能夠一下子批下來好幾千畝的地方,肯定是沒什麽人煙的,買菜購物看醫生什麽都沒配套。學生要每天趕著上學,不住宿舍的老師也得跟著趕,家長老師都不答應不放心。

於是教育局又出了政策,說可以見宿舍樓,讓全校師生都住進去。這下子反對的人就更多了,學生不想封閉式管理,老師也不想整天呆在什麽娛樂都沒有的學校裏面。正好有個中學出了住宿生跳樓自殺的事件,反對聲浪更是喧囂塵上。這個搬學校的項目一拖再拖,很快就沒了下文。

每年做年度總結的時候,教育局都要被主管教育的副市長罵得狗血淋頭,一發狠,幹脆提了個新項目,不搬舊學校,直接建個新的,就用省城中學的名號,用最先進的設備,最好的規劃。

體育場按照奧林匹克的標準來修,室內室外一應俱全。至於教學樓宿舍樓什麽也不用說了,都是最高標準,打核戰直接能用來當基地的。建好了以後,教育局就調集各個學校的優秀教師進駐,打造全省第一名牌。

至於投資額度,粗粗算一下,大概四五億差不多了。副市長一看這個數字,立即就打了退堂鼓,要是把原來的學校搬過去,那麽經費可以讓原來的學校自行解決,市裏出地最多補助一小部分,但是新建就不同了,得市政府全面出資。一下子要從教育經費裏面擠出四五億來,還真是困難。

市長大人就問了,這投資能不能壓縮?教育局的人就回答絕對不行,教學樓是參考哪個市哪間中學的標準,體育館是參考哪個市哪間中學的標準,面積是參考哪個市哪間中學的標準。

市長一想也是,我們是省城,還是新修一個省城中學,要是不能把下面市縣的中學全壓倒,那還不如不修啊,丟不起這臉。國有資金沒法子解決,就走私人資本吧,於是招商引資找老板。

本來有很多老板對這個項目感興趣,可一聽要四五億的投資,全都退縮了,這投資實在太大,得什麽時候才能收回來!於是就一直拖到現在,市政府的條件越給越多,可還是沒人幹。

現在嚴局長提出這個項目,也不是真的認為黃文斌會做,只是擠兌一下他而已。

作為一個穿越者,黃文斌的見識豈是嚴局長能比得上的,他微微一笑,“真的嗎?如果我承擔起省城中學的投資,真的能夠把我這差不多一千畝地轉成商住用地?”

“那還能假?不但著一千畝地能轉,還能另外給你批一千畝,你自己隨便開發,市政府保證全力支持,通水通電通路通公交通煤氣。我們市長大會小會上面都說過不知道多少次了。”嚴局長說。

“這些地的位置在哪裏呢?”黃文斌問。

“有很多地方可以選,你要是喜歡的話,就在松山這邊也行。就在你這一千畝地旁邊也行,這附近都是國有土地來的,你可以任選三千畝地,兩千畝用來建學校,一千畝地用來開發。只要能把學校建起來,不但這些地隨便你弄,學校也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