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互聯網泡沫

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股指達到了其頂峰5132點,都以為全新的時代即將來臨之進,一家接著一家的互聯網公司財務狀況惡化及報出財務造假、高管套現等情況被披露,各種跡象都表明一場危機正在逐漸逼近,寒冬將至。

2000年4月3日,微軟壟斷案宣判,微軟創單日最大跌幅,由此正式引發了這場互聯網泡沫的序幕。

在微軟壟斷案宣判10天後,也就是2000年4月13日,新浪網在納斯達克宣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發行價每股17美元,這是第一支真正來自中國大陸的網絡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之後網易和搜狐相繼上市,正當國內無數人為之歡呼的時候,三大門戶正好趕上並經歷了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全過程,股價甚至一度跌破發行價。

這波被後世稱為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的危機威力之大,已經不局限於矽谷和華爾街,像颶風一樣越過了太平洋,波及到了中國。很快,大批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難以融資,失血而亡。如果在此時還能夠成功拿到融資活下來的公司,日後都成了巨頭,其中就包括阿裏巴巴和百度、騰訊。

何潮雖然沒有從事互聯網行業,但快遞領域和互聯網行業息息相關,一有風吹草動,快遞行業立馬就可以感覺到寒冷。他一向保持了對市場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對國內幾家較大的互聯網公司的動向一直在密切關注。

因為何潮清楚,互聯網越興起,快遞行業的前景就越廣闊。

1999年10月,阿裏巴巴獲得了第一筆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釋放了40%的股權,投資方包括高盛、富達投資、新加坡政府科技發展基金、AB投資公司等知名投資機構。

1999年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

2000年1月,阿裏巴巴又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第二輪融資,投資方是孫正義的軟銀。同時,軟銀也是雅虎的最大股東。而在1999年底,阿裏巴巴創始人與孫正義的首次會面被很多媒體賦予了傳奇色彩,經過無數次演繹後,在杭州西湖上6分鐘拿下融資已經成為了孫馬之間“一見鐘情”和“英雄惜英雄”的經典故事。

實際上,孫正義第一次約見創始人是在北京,地點是著名的小靈通品牌UT斯達康的辦公室。但是因為孫正義遲到,第一次並沒有見成,改為第二天約在酒店見面。

相比阿裏巴巴,騰訊在2000年的泡沫之時,除了急需資金之外,還有兩個大股東有意退股。

騰訊的兩大投資方IDGVC和盈科,都認為騰訊的商業模式無法變現,因此也不會被主流資本青睞,再加上燒錢無比兇猛,盈利遙遙無期,繼續投資就等於扔錢進無底洞。為此,雙方進行了多輪面談,兩家股東最終同意以貸款的形式給予騰訊200萬美元,同時開始積極尋找願意接盤的公司。

IDGVC從中牽線接觸了新浪、搜狐、雅虎中國、金蝶、聯想集團,盈科則找了中公網,甚至還有香港著名某導演,但當時全中國竟然沒有一家公司或個人願意收購騰訊的股份。

眼見騰訊和股東陷入僵局之時,國際傳媒大鱷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來了。MIH絕非等閑之輩,它在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同時上市,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年營業額約2.5億美元,市值40多億美元。

雙方幾經商討,MIH最後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購得32.8%的騰訊股權,分別是盈科20%和IDGVC12.8%,騰訊由此度過了成立以來的最大一次危機。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也是最後一次。

相比阿裏巴巴和騰訊,百度度過危機就輕松多了。

2000年夏天,投資人與百度創始人在北京的恒基中心IDG公寓裏會面。創始人提出需要融資1000萬美元,投資人說沒那麽多錢,但一定會投百度。9月,投資人投資150萬美元入股百度,獲得了百度5%的股份。此時距離4月份網絡泡沫破裂只剛剛過去了5個月的時間,互聯網經濟正處於最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對互聯網公司避之不及,投資人投資百度之舉,被業內許多人認為是一次豪賭。

但不管是百度的投資人,還是阿裏和騰訊的投資人,都不認為自己的投資是豪賭,而是開拓者的遠見。實際上,對投資人來說,投資互聯網公司依然是一次風險極大的冒險之舉。在投資百度時,投資人一夜未眠,翻來覆去所想的是此舉是不是明智,萬一全盤皆輸又該如何?

同樣,投資阿裏和騰訊的投資人,也是頂住了方方面面的壓力,有自己內心的猶豫,有股東的置疑,也有行業的寒冬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等。若幹年後,幾位投資人共同回憶起當年的投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是——2001年之前,投資的互聯網公司幾乎每天都有可能死去;在2002年,每個月都有可能死去;進入到2003年,每個季度都有可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