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捷徑和惰性(第2/2頁)

盡管何潮一直堅信成功不可能被復制,每個人的成功都有明顯的個人烙印和成長環境,無法照搬。

寧勁的傳奇事跡不知道被媒體演繹了多少版本,固定的一版是他1987年43歲時欠債200萬,背水一戰來到深圳創業,成立了中作。先是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工程控交換機獲得了第一桶金,後來孤注一擲投入C&C08交換機的研發。1993年年末,C&C08交換機終於研發成功,因為其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三分之二而性能絲毫不弱,中作得以迅速占領了市場。

現在的中作,雖然和摩托羅拉、諾基亞等世界500強的差距巨大,但崛起之勢勢不可擋,並且自主研發能力很強,何潮非常看好中作的前景,並且很是敬佩寧勁的為人。

和寧勁的傳奇經歷相比,彭帆創立國盛就一帆風順多了。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彭帆,是解放後國家培養的第一批工程師,曾任某航天部門的技術員,1985年43歲的他被派來深圳組建了國盛半導體廠,1997年成立國盛通訊有限公司,他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以目前的實力和發展態勢來說,國盛遠超中作。從背景來說,國盛也是遠比中作深厚。許多人在圍繞寧勁和彭帆時,更多的是和彭帆握手,遞上名片,希望結識彭帆。

就連郭林選也是和彭帆熱聊了幾句,對寧勁興趣不大。倒是鄒晨晨跟在寧勁身邊,問東問西,幾句話過後,就被寧勁記住了。

不多時,眾人形成了以寧勁和彭帆為中心的一個圓,像是聊天,又像是提問。武陵春的問題最多:“彭總、寧總,現在中國的通信市場是國外通信企業的天下,什麽時候才能見到國產品牌的手機問市?中國是不是真的生產不出來一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

彭帆示意寧勁先說,寧勁搖了搖頭,請彭帆先講,彭帆呵呵一笑:“老寧非讓我先說,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讓我拋磚引玉,好,我就滿足他的願望……中國的基礎薄弱,不單單是科技,包括基建、技術儲備,等等。想要趕上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進入中國的國外企業,都是百年的跨國集團公司,有些公司一年的營業額比許多國家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還要高,是真正的富可敵國。不過不要緊,中國人從來不怕艱難險阻,雖然我們起步晚起點低,但相信總有一天會趕上他們。只要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別說一部手機了,就是一架飛機,我們也能完全依靠自己生產出來。”

武陵春笑了笑,繼續提問:“彭總覺得什麽時候國盛可以生產出來自己的手機?”

彭帆轉身看了寧勁一眼:“我估計至少還需要10年以上。在手機上面的科技水平,中國和國外的差距還很大,大到什麽程度呢?像是火車和自行車的差距。日本現在有一種技術,是將無線市話建立在固定電話網上,國內命名為小靈通,接下來國盛會主推小靈通,有望在兩三年內在小靈通的技術上獲得突破。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在超越之前,先學習,先買來技術,再消化吸收。”

何潮算是聽了出來,彭帆的理念是貿工技之路,應該說,在初期階段,購買技術再消化不失為一條捷徑。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捷徑走得久了,人會產生惰性。就像資源豐富的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發展科技和制造業,為什麽?賣石油多省事,發展科技和制造業又累成功率又低,哪裏有躺著賺錢舒服。

可是資源有賣光的時候,科技和制造業卻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我想聽聽寧總的看法。”鄒晨晨站在寧勁的對面,離寧勁不過兩米之遙,她一襲長裙,又簡單地束了一個馬尾辮,當前一站,亭亭玉立猶如一株盛開的向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