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這樣的退耕還林

要說現在確實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重視保護林木資源保護植被,但是還沒發展到要搞退耕還林的地步。就算是上面的上面也沒這方面要求的,只是倡議一下,屬於還停留在口號上的文件。

亡羊補牢這個詞小學生都學過,可是不管什麽時候,人們對這個詞都是嘴上會念心裏記不住。

拿三岔河來說,因為以前收麥季節發生過火災,造成過損失,所以現在每年鄉裏上上下下都到處去宣傳防火。因為前些年嚴打過後,有一段時間治安稍差了點,所以又不時去宣傳防盜打擊犯罪。

養牛場旁邊的那條河汙染到魚都活不下去,湯河縣這邊才想到告狀要治理汙染——雖然不論告贏告輸,那廠子還是照樣開,直到被燕飛踏平。

目前水土流失情況雖然嚴重,可畢竟還沒發生過特別大的自然災害,所以這退耕還林還草,有人提了大家就跟著喊兩嗓子,也沒誰認真到把這當回事兒。

現在正上下齊心發展經濟,哪個鄉要是一下子把幾百幾千畝地種上樹,直接就影響到方方面面,幹好了也沒誰會誇你一句話,反而下邊的人說不定還要天天畫小人詛咒你,誰樂意幹這事兒?

湯河縣倒不是覺悟有多高,提前就搞這個退耕還林還草。追根究底,這個問題居然是出在了扶貧款上。

全省人都知道,湯河縣人口眾多,在整個華夏來說,論到哪個縣人口多,她都能排在前列。另一個出名的,就是這個縣,是一個堅定不移地頂著貧困縣的帽子,怎麽折騰都摘不下去的縣。

人多有時候也不是什麽好事兒,在只靠土地才能有收入的年代,人多地就少,人均收入就低。

所以每年都有扶貧款,但是這個扶貧款怎麽發,年年都是問題。論哭窮哪個鄉都不甘示弱,話說縣裏某年開會研究扶貧款怎麽發放,不知道怎麽消息走漏出去。有兩個鄉的鄉長直接就闖進了會議室——當時這兩人身上裹著露棉花的老棉襖,腳上套著雙露腳趾頭的千層底,大冷的天愣是不打傘跑來,進門的時候身上都帶著冰渣子。

雖說這事兒已經過去有幾年,現在已經沒人這麽幹了。可這扶貧款的發放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就算這一碗水再怎麽端,也總有人嫌端的不夠平——全鄉平均分有人說別的鄉富,按人口分有人說我們地少,按地分有人說我們地不好人還多……

總之縣裏也為難,好不容易朝上面哭窮要來點扶貧款,等到分的時候下邊亂哭窮,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都要落點埋怨。無論怎麽分都是錯,偏偏還不能不去要,要來了還不能不分。

所以也不知道誰靈機一動,想出了個主意——想主意的這人的名字絕對是保密的,否則給人知道絕對倒八輩子大黴,全鄉都得詛咒他不說,搞不好祖墳被扒了都有可能。

這個主意就是把扶貧款和搞的這個退耕還林掛鉤。哪個鄉今年栽的樹種的草多,哪個鄉就多分點。

說的是退耕還林,也沒真個退耕,就是鼓勵植樹造林,不管在哪兒種樹,只要樹多就行。這時候有個說法是農田裏種速生林,種泡桐樹。這個叫農桐間作,能改善生態環境。據說不少地方已經推廣開來,可是現在湯河縣不少農田裏都已經有果樹了,就一直沒推廣這個。

至於說退耕還草,這個根本沒人提。誰傻了不是?把好好的地毀了種上草,那得腦子抽筋抽成什麽樣才會這麽做?就算那地再不行,你種上種子收獲的總是比種子多是不是?

有人說扶貧款可以和別的掛鉤呀?主要別的也實在沒法掛鉤,總不能比哪個鄉交公糧最落後就給哪個鄉發,那不是鼓勵大家爭當落後典型嗎?

種泡桐對於基本都是人力勞作的農田來說,也是好事兒。泡桐六七年就能成材,增加收入是肯定的。可老百姓不樂意,種我家農田的樹算誰的,萬一這幾年再重新分地怎麽辦?要是算原來農田主人的,這地分給別人,人家嫌你這泡桐長起來耽誤莊稼生長——雖然一棵樹就一片看起來影響不大,可它確實有點影響。

至於你說這樣種對土地有好處,改良生態什麽的——那對不住,我們看不到。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就只有這幾棵不是我的卻長在我家農田,耽誤我的莊稼生長影響我的收成。

你說老百姓是只認眼前也好,你說目光短淺也好,反正就算是再好的政策,在沒看到效益之前,大多數人都是持懷疑態度的。

農田種個樹都這麽難,可想而知,要推廣什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那就和講鬼故事沒什麽區別。

本來都是好事兒,事情做好,縣裏拿著當成績交上去,還能多要點好處;下邊種樹的以後也能多點收入。可就是因為不理解,推廣起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