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哪管洪水滔天

德國,斯圖加特,普邁公司的斯圖加特工廠。

占地千余畝的廠區一片沉寂,全然沒有了往昔機聲隆隆的喧囂。廠區幹道上,已不見工人和車輛往來穿梭的場景,偶爾有一兩個員工走過,那身影看起來也是顯得落寞無助,不復有從前那種朝氣蓬勃異或說是趾高氣揚的聲勢。

斯圖加特工廠是普邁公司的工程機械總裝工廠,僅僅在10年前,這家工廠生產的水泥混凝土泵車還占著全球四成的市場份額,為普邁贏得“大象”的美譽。

而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象”遭遇了來自於中國的“螞蟻”的蠶食。以中國辰宇工程機械公司為首的一幹企業,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混凝土泵車,以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了許多第三世界建築企業的目光,瓜分了普邁在這些國家建築市場上的份額。

一開始,普邁對此並沒有太大的擔憂,它的管理層堅信憑著自己的技術實力,無論如何也是能夠在市場上碾壓中國企業的。中國企業的倚仗,不過是成本低廉,充其量能夠在東南亞、非洲之類的窮地方謀到一席之地,歐美這樣的發達國家市場,是不會落到中國人手上去的,而眾所周知,歐美市場才是工程機械最主要的市場。

後來的事情發展,逐漸有些脫離普邁的把控了。中國企業在獲得了第三世界市場之後,不斷地把從市場上獲得的利潤投入研發,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與普邁產品的技術差距日益縮小。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的基建規模迅速擴大,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築工程機械市場,而辰宇等中國企業得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市場上做得風生水起,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快得令人目眩。

相比之下,普邁的泵車技術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公司管理層錯判了形勢,不願意花費巨資去更新技術。到兩三年前,普邁終於發現自己的歐美客戶也倒向了中國,開始拋棄普邁,轉而從中國采購泵車。到了這個時候,普邁再想做點什麽,已經是回天無力了,其泵車的全球市場份額迅速下降到了不足10%。

換成一家中國企業,擁有全球10%的市場份額,也足以驕傲了。但普邁的情況卻是不同,因為其管理成本的攤銷極大,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市場份額來作為支撐,那麽整個企業就將陷入嚴重虧損的狀態。而事實上,從三年前開始,普邁的工程機械業務就已經出現大額虧損了,在勉力支撐了三年之後,普邁集團總部不得不選擇壯士斷腕,宣布工程機械部門全部停產,並在市場上公開掛牌轉讓。

普邁集團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普邁是一個大型工業裝備集團,旗下業務眾多,工程機械只是其中之一。然而,除了工程機械之外,普邁在海洋鉆井平台、盾構機、風電機組等方面的業務也同樣遭遇了困難,而所有這些困難,無不與來自於中國的競爭相關。

相比自己的中國同行,普邁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實力雄厚,技術先進,品牌影響力更是令人無法企及。但中國企業有著群狼噬虎的勁頭,一旦某家企業在一項技術上獲得了突破,它就會把這項技術分享給其他同行,從而聯合起十幾家、幾十家企業的力量,來與普邁爭奪市場。

以盾構機為例,幾年前,辰宇工程機械公司在中國霍源地鐵工程項目招標中擊敗了普邁,隨後,辰宇公司便把這項技術分享給了國內其他幾家盾構機企業。這些企業獲得技術之後,在各地的地鐵工程設備招標中與包括普邁在內的一幹外國廠商展開殊死拼殺,迅速把盾構機市場的設備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了80%以上,外國廠商只在一些技術難度較高的工程項目中還能保有市場,常規盾構市場已經悉數被中國企業占據了。

風電設備市場是另一種情況,中國企業利用規模生產降低了成本,不僅把歐洲風機企業排斥在中國市場之外,還贏得了大量來自於歐洲的代工訂單。工業生產是滿足馬太效應的,生產規模越大,生產成本就越低,而低廉的生產成本,又能夠誘使其他企業放棄生產,把手裏的訂單交給生產成本低廉的企業代工。

中歐之間的情況就是如此,大批的歐洲風電企業發現中國的風機制造成本遠遠低於歐洲之後,紛紛采取委托代工或者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企業的方式,把生產轉移到了中國。普邁出於對中國的仇視,一時難以接受與中方合作的方式,結果因為生產成本過高,把歐洲市場上原有的份額也丟掉了。

等管理層意識到了不妙,打算與同行一樣到中國去尋求代工合作的時候,幾家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都聲稱自己的生產訂單已滿,難以接受普邁的委托。倒是有一些地方上的小型風機企業聲稱可以接普邁的訂單,但普邁派出工程師去考察了一下,發現這些企業的生產資質十分可疑,普邁如果請他們代工,十有八九最終是要砸掉自己牌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