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白菜是如何煉成的(第2/2頁)

“原來如此。”一幹歐洲人臉上都露出了恍然與頹喪交織的表情。

每千瓦幾歐元的差距,看起來不多。但如果每個部件都能夠節省下幾歐元,累計起來就非常可觀了。中國企業目前的報價是每千瓦470歐元,而歐洲企業是700歐元左右,之間的差距不過是230歐元。照李松的這種說法,230歐元的價格差,還真是可能存在的。

其實,要把一樣東西做得更便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擴大生產規模。生產100件和生產1000件,單件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比如說,你種一畝地,是不可能專門買一台拖拉機來耕地的,只能靠人工去耕地,成本可想而知。如果你承包了1萬畝土地,就可以買上幾台拖拉機,幾個操作工開著拖拉機就可以很輕松地耕完1萬畝地,單位成本自然就會大幅度下降。

在此前,中國國內的風機制造商不願意花錢購置大型專用加工機械和專用模具、夾具等等,生產效率低下,所以風機的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幾個月前,國家發改委和裝備工業公司專門把各家風機制造商的老總都召到京城去,向他們密授機宜,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放開手腳,照著每年幾萬兆瓦的生產規模去調整工藝,把成本大幅度地壓下來。

“馮總,照這個規模,我們林重風機要達到每年4000兆瓦的產能,萬一將來沒有這麽大的市場,怎麽辦?”

在那次會議上,李松曾經這樣向裝備公司總經理馮嘯辰發問。

馮嘯辰呵呵一笑,說道:“你放心大膽去幹,發改委的王司長在這坐著,他打了包票的事情,你還有什麽不相信的?”

“我不是不相信。”李松說,“我是擔心,萬一我們花了大價錢搞工藝裝備,到時候沒有這麽多的訂單,這些工藝裝備的投資分攤到產品裏,費用可真不少呢。咱們不是打算和歐洲人打價格戰的嗎,如果成本不降反升,我們可就抓瞎了。”

“你這不還是不相信嗎?”馮嘯辰笑著斥了一句,接著說道:“各位,國家的風電規劃,是到2015年之前,達到年裝機3萬兆瓦的規模,這一點是絕對不會改變的。至於這3萬兆瓦能不能全部落到咱們中國企業的口袋裏,就看你們各位是不是努力了。裝備公司的意思是,你們各家企業抓緊這幾個月的時間,升級自己的生產能力。屆時不管你們實際的產量是多少,都按照2000兆瓦的規模去分攤成本,這樣歐洲人就算想查我們的生產成本,也找不出任何破綻。只要我們的價格足夠低,那麽國內的風電市場就不會被歐洲人搶走,相反,我們還要去搶歐洲、美國的風電市場。到那時候,國內有3萬兆瓦,國外我們再搶到3萬兆瓦,一共6萬兆瓦的市場,由你們這些企業來分,你們還擔心成本分攤不下去嗎?”

馮嘯辰說這些話,是有足夠底氣的。在他經歷過的歷史中,中國的確是借著大規模發展風電的機會,讓各家風機企業都擴張了生產能力,從而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了成本。幾年後,中國市場上風機的價格降到了每千瓦3000人民幣左右,真正把風機做成了白菜價。

那次會議之後,各家風機企業果然開始大規模更新設備,廣泛采用新工藝,降低風機的單位成本。風機中有一半以上的部件都來自於外購,那些為風機廠商提供配套件的企業也相應地改進了工藝,采用各種規模化生產的方法,大幅度降低風機配套件的價格。

在這其中,其實是有一個小破綻的,那就是各企業在計算設備分攤的時候,普遍高估了產量。比如說明明只生產了1000個零件,企業卻按10000個零件的規模來分攤工藝成本,這樣一算,單個零件的成本自然就低得嚇人了。但這種事情是說不清楚的,我現在的確只生產了1000個零件,可我明年還要生產啊,我對明年的生產形勢非常樂觀,有什麽問題嗎?

而事實上,企業的樂觀情緒也是有根據的,國家的確有這麽大的風電建設規劃,各企業未雨綢繆,提前進行設備投資,何錯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