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找人買單(第2/2頁)

“一家花十萬八萬美元,就為了去露個面?”王根基撇著嘴說,“現在國家對外匯卡得非常嚴,咱們裝備工業公司為參加這次展會申請外匯額度,也是打了十幾個報告才批下來的。那些企業沒有咱們的面子大,申請外匯就更困難了。”

90年代中期的中國,還處於嚴重的外貿逆差之中,外匯是受到嚴格管控的。當然,相比80年代,情況又好得多了,那時候國家幾乎沒有機動外匯,像裝備工業公司這種情況,就算打十幾個報告,也不見得能夠得到外匯額度。羅冶、林重這些企業,每年都有一些引進技術、設備的資金,也可以派一些人到國外去學習,但涉及到的外匯都是專款專用的。去參加博覽會這種事情,實在是太稀罕了,也太超前了,各級領導還有些不適應呢。

“真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馮嘯辰仰天長嘯。想到新世紀以後中國的外匯多得沒地方去,別說這種國有大型企業,就算是普通百姓,出國都是隨隨便便的事情,現在這種拘束,真是太讓人憋屈了。

“要不,咱們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國內吧,你想拿出口訂單,呆在國內也同樣可以拿到的,咱們過去不也把設備賣到非洲去了嗎。”王根基好意地勸道。

馮嘯辰道:“不行,我們必須要出去。這一次或許我們拿不到訂單,但至少我們宣示了存在感,讓人家知道中國有一群企業在做工程機械,而且還做出了不錯的成果。如果我們連展會都不參加,誰會知道我們呢?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咱們出現的次數多了,在客戶的心目中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時候我們如果上門去推銷,也會獲得更好的結果了。”

“就為了一個存在感,就要花出去上百萬美元,這也太貴了吧?”王根基嘟囔道,但他已經有幾分被馮嘯辰說服了。存在感這種事情,的確是需要經常刷一刷的,就算機關裏的幹部,也要經常到領導面前去走走,給領導留下一些印象,否則職務晉升的時候,誰能記得你呢?

“要不,我去找找關系,看看能不能讓哪個部門出面,幫咱們解決一下外匯額度的問題吧。”

王根基在發完不著調的牢騷之後,還是打起精神開始想辦法了。他是公司協作部的部長,原本就是幹協調關系這樁活的,加上他還有一個不俗的家庭背景,在各部委都頗有一些人脈,可以辦成一些常人辦不成的難事。可惜,這一回他可沒那麽順心,轉了一大圈,他也沒找到願意出錢資助的單位。外匯這種事情實在是太敏感了,不少部委的朋友都跟他說,如果不涉及到外匯,僅僅是動用一些資金,大家想想辦法都是能夠解決的,但要用外匯,牽扯面就大了,沒有中央領導的批示,誰也不敢擅自做主。

馮嘯辰當然也可以通過孟凡澤、董雲峰等人的關系去向中央領導請求批準外匯額度,這件事本質上是沒問題的,領導完全有可能支持。但是,他剛剛接手裝備工業公司,就為這樣的小事去麻煩老領導出面,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實在不行,就從自己身上出吧。

這是馮嘯辰最後想出來的辦法。

他當然不可能是直接掏私人的腰包去幫各家企業支付出國費用,這件事,他交給了辰宇信息公司的包成明,讓包成明以信息公司的身份來操辦。包成明靠做商業情報起家,可謂是朋友遍天下,操持這樣的事情正好合適。

經過一番運作,中國工程機械代表團終於成立了,主要成員是十幾家整機廠,另外則還有一些做配件的企業。各家企業的出國費用完全辰宇信息公司負擔,但同時他們也都與辰宇信息公司簽訂了一個協議,那就是如果哪家企業在博覽會上簽下了訂單,則需要將訂單金額的百分之一支付給辰宇信息公司作為平台使用費。包成明自己做了一個估算,發現如果中國展團能夠在慕尼黑簽下1億美元的訂單,那麽這一趟他就有賺頭了。

至於說如果沒有企業簽下訂單,辰宇公司將會有多大損失,包成明並不介意。富貴險中求,他如今也是能夠賭得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