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這不是明搶嗎(第2/2頁)

所謂復關,是指我國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的地位一事。關貿總協定是二戰後幾十個國家共同達成的關於關稅減讓和國際貿易規則的多邊協定,簡稱叫GATT,中國是創始締約國之一。新中國成立時,該締約國地位由台島當局竊取,並於次年聲明退出了關貿總協定。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台島一直以觀察員身份留在關貿總協定之中,而中國政府卻一直未能恢復締約國的身份。

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身份的申請,並開始漫長的“復關”談判。這期間,還經歷了80年代末中美關系的逆轉,導致復關談判一度陷入僵局。直到1993年初,美國才重新恢復與中國的談判。在此時,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迫切需要這個締約國身份以保證與其他國家建立穩定的貿易關系,這使得“復關”這個詞成為時下最流行的經濟概念之一。

由於關貿總協定的話語權掌握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手中,這些國家對中國復關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包括要求中國制定統一的貿易政策、擴大貿易自由度、消除非關稅壁壘、承諾實行市場經濟等等。為了能夠實現復關,中國不得不做出大量的讓步,按照西方國家的要求放開一部分市場,以顯示自由貿易的誠意。

不過,馮嘯辰卻是知道,這一場馬拉松式的復關談判,最終並未成功。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次年1月1日,關貿總協定宣告取消,直到此時,中國仍然未能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的地位,從而不得不從頭開始,進行同樣艱難的“入世”談判。

復關和入世,客觀上幫助中國從計劃體制轉向了市場體制,為了達到關貿總協定以及後來世貿組織的要求,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市場化改革,也付出許多貿易上的代價。不過,當中國最終成功“入世”,並且掌握了世貿規則之後,便逐漸成為世界貿易中的佼佼者,“中國制造”橫掃歐美市場,迫使這些國家紛紛高舉貿易保護的盾牌,儼然成為當年中國的模樣,這就是後話了。

在此時,中國還處於復關的摸索期,對於各種國際規則心存敬畏,當然,也有一些國人借此渾水摸魚,打著支持復關的旗號,行各種出賣國家利益之實。西北省的這項決定,到底屬於因無知而犯錯,還是故意為之,馮嘯辰就不便去猜測了,但有一點他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不管是復關也好、入世也好,絕不能拿國家的支柱產業去做交易,否則這種復關的意義又何在呢?

“西北省這邊,也有他們的難處。秦重這幾年經營狀況不是太理想,只能勉強維持盈虧平衡的狀態,西北省也是擔心秦重會重蹈諸如榆北重機那樣的覆轍,所以想趁著秦重還有生機的時候,趕緊找個買家進行合資。當然,這其中的政績考慮,也是有的。”羅翔飛向馮嘯辰介紹道。

“委裏的考慮是怎麽樣的?”馮嘯辰問道。

他說的“委裏”,自然是指國家經貿委。秦重已經劃歸西北省管理,但它仍是國家經貿委重點關注的骨幹企業,對秦重的處置,必須由經貿委點頭。裝備工業公司對秦重沒有任何的隸屬關系,只是屬於業務上的指導,因此無權幹預西北省的決策。國家經貿委把這件事交給裝備工業公司處理,也是希望裝備公司能夠有一些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就省得國家經貿委動用行政手段了。

羅翔飛道:“委裏的意思和咱們是一樣的,秦重是冶金裝備骨幹企業,絕對不能交給日本人控股。如果是由我們控股,日本人參股,倒是可以的。不過,從西北省報上的材料看,三立制鋼所對於秦重是志在必得,他們肯定不會同意放棄控股權,而西北省出於留住三立制鋼所的考慮,是傾向於讓出控股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