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廣場協議

日本廣島,秋間化工機株式會社的副總裁辦公室,米內隆吉正在向自己的屬下大發雷霆:

“怎麽回事,厄瓜多爾的化工廠項目,為什麽被荷蘭人搶走了?去年我去厄瓜多爾訪問的時候,已經和他們的工業部長談好了,你們需要做的只是落實合同條款而已,居然還能把項目給弄丟了,你們到底做了什麽?”

銷售總監森重士垂著頭,聽著上司的咆哮,不敢插嘴。秋間會社是一家家族企業,總裁是個不管事的老頭,會社的日常事務都是由副總裁米內隆吉負責的。米內隆吉今年已經奔60了,身體依然很健壯,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脾氣日長,手下都害怕他。

好不容易等到米內隆吉嚷完了,森重士這才怯生生地擡起頭來,說道:“副總裁,你聽我解釋。這個化工廠項目,目前厄瓜多爾方面還沒有最終確定交給誰做,只是傾向於交給荷蘭人。出現這個變故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在過去半年中的持續升值,厄瓜多爾方面覺得價格上難以承受,所以轉向了荷蘭人。”

“日元升值?”米內隆吉臉色陰沉,“又是因為日元升值,我也不知道政府那些人都在想什麽,日元再這樣升下去,我們這些做實業的都要完蛋了。”

日元升值是從去年9月的廣場協議開始的,而廣場協議的緣由,則要追述到更早的時期。

上世紀50年代,日本還是一個剛剛從戰敗之中爬起來的弱國,工業水平低下,產品缺乏競爭力。當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是300比1,這個匯率水平還是比較符合實際購買力狀況的。

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經濟經歷了20年的高速增長,日本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品逐漸擁有了競爭力,開始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而與此同時,日元的匯率並沒有明顯提高,與購買力相比,日元的幣值就顯得嚴重低估了。日元低估的結果,是日本商品相比歐美商品,尤其是相比美國商品,有了明顯的價格優勢,這一點與後世中國商品的情況頗為相似。

與日本類似,二戰的另一個戰敗國聯邦德國在此時也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大量德國制造的商品行銷全球,侵占著英美等國家的既得利益。

與日本、德國的高速增長相對應,英美等國經濟陷入了長期的滯脹,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經濟刺激手段,卻仍然無法讓國家走向振興。英美的大財團經過研究,認為本國經濟的蕭條主要來自於日、德的競爭,而日、德的競爭優勢,又在於它們“操縱匯率”,低估幣值,實行變相的傾銷。

上述的指責,又與新世紀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指責如出一轍,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這也是一個證明吧。

為了打擊日、德的出口,1985年9月,美、日、西德、法、英五國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召開會議,達成了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的協議,俗稱“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要求日元、馬克對美元實施升值,從而改善美國的外貿條件,遏制日本、德國商品的競爭力。這個協議對於日、德的經濟是不利的,但他們卻無法反對,尤其是日本,作為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美國的一個附庸,只能眼睜睜地等著別人剪自己的羊毛。

廣場協議之前,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為250比1,在三個月時間裏,匯率便上升到了200比1。至1986年年底,更進一步上升至152比1。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導致了日本的出口商品價格上升。原來250日元的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標價是1美元,而現在則需要1.25美元,老百姓自然就會減少對日本商品的購買,轉而購買美國商品,從而失去美國制造業的復興。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分析。美國制造業的衰退,並不僅僅是由於日本人的競爭所導致的,美國社會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廣場協議推高了日元匯率,打擊了日本商品,但隨即來自於東南亞的商品便取代日本商品,成為美國企業的新的競爭者。再往後,傳說中的“中國制造”開始發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此時正是廣場協議簽訂之後半年的時間,日元升值帶來的影響已經呈現。如厄瓜多爾化工廠的這個項目,秋間會社最早向厄瓜多爾方面的報價是100億日元,相當於4000萬美元的樣子,而隨著日元升值,100億日元就變成了5000萬美元,憑空多出來1000萬美元,人家當然要重新考慮一下。

類似於這樣的事情,在過去幾個月裏已經發生了好幾回了。有些客戶提出希望降價,回到原來的價位上,有些客戶則開始尋求其他的供貨方,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其他國家也能生產同類設備的。平心而論,即便在日元升值之後,日本產品依然是比較便宜的,這得益於日本比歐洲更低的勞動力成本,但客戶的心理就這麽奇怪,人家覺得歐洲人的價格高,肯定是東西更好。過去因為你的東西便宜,大家選了你,現在你的東西漲價了,人家還不如再加點錢,買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