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國際大協作(第2/2頁)

“怎麽會這樣呢?”

馮嘯辰有些懵了。

他雖然是一名穿越者,但前世一直是做技術管理的工作,對於經濟學和經濟史了解不深。他知道80年代中期國內出現的這種國際大協作理論,但不記得國家決策層面是否受到了這種理論的影響,以至於作出了相應的戰略選擇。在他印象中,8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裝備制造業的確有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有一些企業倒閉了,有一些企業轉產輕工業產品去了,還有一些企業則落入了外資的囊中。難道,這就是國際大協作理論的結果?

裝備制造業的徘徊不前,不能說沒有客觀的原因,但用後世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段彎路了。走彎路的結果就是浪費了時間,損失了機會,要彌補這段彎路帶來的影響,必然要付出血汗的代價。

既然自己來到了這個時空,是不是可以避免重走這段彎路呢?

“羅主任,您的觀點是什麽?”馮嘯辰問道。

羅翔飛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是堅決反對這種理論的。中國這麽大的一個國家,在裝備制造方面絕對不能仰人鼻息,必須發展起自己的裝備制造業,這樣才能不受制於人。說什麽國際大協作,爹有娘有,都不如自己有。50年代的時候,蘇聯老大哥就曾經提出來,說他們有原子彈,可以保護我們,我們不需要自己搞原子彈,但老一輩領導人堅決要搞。實踐表明,沒有屬於自己的國之利器,一個國家就不可能有地位,就只能永遠被別人欺負。這樣的道理,我們在50年代就已經懂了,現在難道反而不懂了嗎?”

“可是,如果國家撤銷了重裝辦,怎麽辦?”馮嘯辰問道。

羅翔飛臉上露出一些決然之色,道:“只要我們這些老同志還在,就絕對不會讓重裝辦被撤銷掉。別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妥協,但在重大裝備自主研發這個問題上,我們是絕對不會妥協的。”

“關鍵時候,還是需要你們這些老同志當定海神針啊。”馮嘯辰感慨地說道。這個世界需要年輕人的闖勁,也需要老同志的穩重。前世的俄羅斯就是因為讓一位年僅35歲的“大男孩”蓋達爾主持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結果被一幫美國經濟學家忽悠著來了一場“休克療法”,差點斷送了整個俄羅斯。

聽到馮嘯辰對自己的褒獎,羅翔飛並沒有得意的感覺。他說道:“現在的情況有點亂,國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各個部門都不知道該如何做。商品經濟的提法,我是贊成的,放權才能夠搞活經濟,管得過多就沒有活力了。但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重大裝備該怎麽搞,這是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大家去探索。對了,小馮,你現在可是社科院的研究生了,在這方面,你要多做一些貢獻啊。”

說到最後那句話的時候,羅翔飛的臉上有了一些笑意。

馮嘯辰道:“這也正是我要向您匯報的事情。我這次出去開會,接觸了幾家企業的領導,他們反映,現在重大裝備研發方面的全國協作中斷了,原來各企業之間會有一些技術上的交流,而現在大家都敝帚自珍,把自己的技術藏著掖著,不肯拿出來和其他企業分享。還有產品訂貨方面,很多企業寧可從國外引進設備,而不願意用國內企業的設備,結果咱們辛辛苦苦引進的技術,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羅翔飛道:“說來真巧,我也正準備找你談一下這件事呢。你知道嗎,羅冶的王偉龍已經來京城好幾天了,沒準還去社科院找過你,不過你去外地開會了,他肯定找不到你。”

“怎麽,羅冶那邊出問題了?”馮嘯辰敏感地問道。

羅翔飛點點頭,道:“沒錯,而且就是你說的那種情況。前兩年咱們辛辛苦苦從海丁斯菲爾德引進了電動輪自卸車技術,你還專門去紅河渡幫他們推銷過。可現在國內的訂貨數量非常少,無法支撐起羅冶的生產,因為批量小,羅冶生產一輛就虧一輛。再這樣下去,羅冶只能放棄這個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