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第三次浪潮

“鐘處長的意見我不太贊成。”規劃處的工作人員張翰勻說道,“去年,美國出版了一本書,叫《第三次浪潮》,書中提出,代表農業社會的第一次浪潮過去,代表工業社會的第二次浪潮也即將過去,未來人類將進入第三次浪潮,也就是知識社會,或者叫信息社會。在信息社會裏,人們將主要通過計算機進行工作,那時候家家戶戶擁有計算機並不是什麽問題。”

“可是,家家戶戶要計算機幹什麽?老張,你家裏需要計算機嗎?”鐘啟帆說道。

“我……我當然不需要。”張翰勻猶豫了一下,回答道。

鐘啟帆又轉向眾人,說道:“那麽,誰需要計算機呢?”

工作人員黃明答道:“鐘處長,你這個問法本身就不對。老張說的《第三次浪潮》那本書,我在雜志上看過一些梗概,人家說的是未來的情況,而我們做的規劃也是面向2020年的。我們現在家裏不需要計算機,不意味著未來也不需要,對不對?”

“我說的就是未來啊。”鐘啟帆擡杠道,“我過去就是搞計算機的,對於計算機的用途,我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計算機是用來做科學計算的,放到科學院肯定是用的,但放到各家各戶,幹什麽?大家都想想,給你家裏放一台計算機,你用得上嗎?”

“用處還是挺大的吧?”馮嘯辰笑呵呵地說話了。作為一名穿越者,看80年代初的人談論信息社會,真是一件郁悶的事情,明明是後世的常識問題,在今天居然會被當成是異端邪說。

張翰勻說的《第三次浪潮》這本書,1980年在美國出版,當即就引起了轟動。不過,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信息社會的闡釋,其中涉及到技術方面的內容並不多,而是專注於討論在信息時代可能出現的社會變化,比如多樣化、個性化、小型化的傾向等等。在書中講到的分散式辦公,其實就是後世實際出現的SOHO一族。自我服務、自己動手的概念,則與DIY、3D打印技術等有著一些關聯。書裏說到傳統媒體的衰落、小型化媒體的出現以及信息碎片化等問題,與自媒體時代的很多特征頗為吻合。

限於當年的技術水平,作者阿爾夫·托夫勒並沒有預見到移動互聯技術帶來的強大影響,對於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之類的概念都未能提及,這也證明老托不是一個穿越者,只是一個預言家而已。

《第三次浪潮》在中國國內引起廣泛關注是在1984年出版了中文版之後,一段時間裏幾乎不談第三次浪潮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正如後世你不說說工業4.0或者3D打印之類的,都不敢說自己懂工業。重裝辦的這些工作人員都屬於思想比較前沿的,所以現在就已經在談論第三次浪潮的概念了,但他們無論如何前衛,也想象不出未來的信息社會會是什麽樣子。

“我舉個例子說吧。”馮嘯辰決定給大家做做科普,他不打算去搶托夫勒的飯碗,但對重裝辦的同事們說點後世的概念,還是可以的,至少讓大家有一些前瞻的眼光,不至於犯一些過於保守的錯誤。

“咱們現在每天都要來單位上班,討論一個問題,然後寫成文件。如果計算機技術得到充分發展,我們就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把計算機連接起來,然後各自呆在自己家裏,在計算上進行討論,再把寫好的文件通過計算機傳遞到其他同事那裏去。這樣一來,不就是家家戶戶都需要計算機了嗎?”馮嘯辰說道。

“這種計算機網絡在國外已經有了,美國軍方在1968年建立了ARPANET,目前已經推廣到了非軍用部門,覆蓋了美國全境,甚至英國和挪威的用戶都能夠通過ARPANET連接到美國的計算機上。”

工作人員陳默插話道,這是一位德語專業出身的姑娘,人如其名,性格比較沉默,但眼界很開闊,對國外的情況頗為了解。

馮嘯辰點點頭,道:“我說的正是阿帕網這種模式,未來這種模式將會應用到全球,其中當然也會包括中國。屆時我們就都有可能在自己家裏辦公了。”

鐘啟帆道:“這個東西我也聽說過,但那是人家美國,不是中國。小陳剛才說的美國在1968年搞這個阿帕網,到現在也只是一些重要的大學、科研機構以及軍方在使用,還是沒有普及到千家萬戶嘛。要普及到千家萬戶,我估計美國也得再花幾十年時間,至於咱們中國,恐怕就得到下世紀末了。”

“這倒不一定。”胖乎乎的黃明說道,“鐘處長沒聽說過一條摩爾定律嗎?這條定律認為,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24個月就能提高一倍。我們現在認為很復雜和很昂貴的計算機,過20年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也非常便宜,到時候大家就都能用得起了。”

“的確如此。”馮嘯辰道,“蘋果電腦的出現,使計算機開始進入家庭。咱們國家發展得慢,但我們的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最多到2000年前後,家用電腦就會得到廣泛的普及。再往後,手持式信息設備將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