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胥文良的怨念(第2/2頁)

讓胥文良泄氣的是,重裝辦派來的工作小組,居然清一色都是年輕人,歲數最大的那個看起來也就是30出頭,而且還只是一個普通工作人員而已。工作小組的組長是個年輕得令人發指的小屁孩子,屬於那種泡在蜜罐裏長大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他們這些經歷過山河破碎,又經歷過白手起家的老一輩的心情。跟這樣一些小年輕談什麽自力更生,他們能聽得懂嗎?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胥文良憋了那麽久的一股勁,如果不在這裏泄出來,只怕會把老爺子自己憋出個好歹來。他也顧不上自己的歲數夠當對方的爹,話裏帶著刺地便開始進攻了。

“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們從來都是舉雙手贊成的。50年代,我們就引進了蘇聯的先進技術,搞了156項重點工程,當時宋書記、貢廠長、王廠長他們,還有我,都是親身參加了技術引進的。30年過去了,到現在這156項重點工程還是咱們國家的重要支柱,我們這些人,怎麽可能會反對技術引進的政策呢?”

胥文良一上來便是擺起了老資格,他也的確有這個老資格。畢竟他們這些人在工地上挖土的時候,馮嘯辰連液體狀態都還不存在,王根基歲數大一點,勉強當時也是挖過土的,當然只是在幼兒園的沙坑裏挖土。

“既然是這樣,那麽胥總工有什麽不理解的地方呢?”王根基問道。

胥文良道:“50年代,我們國家是一窮二白,那個時候引進技術是為了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經過30年的建設,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所有的工業產品我們都已經能夠生產,好吧,我也承認我們的技術相比西方國家還有一些落後,但這也並不是追趕不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國外引進設備。江城的1700毫米軋機,我們引進進來了。隨後又是浦江鋼鐵廠的全套設備,從高爐到軋機,甚至連運煤的小車都是買進來的,這我就不明白了,我們搞了3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連個小推車都不會造嗎?”

馮嘯辰坐在旁邊實在是無語了,胥文良說的所謂小推車,可不是工地上運磚的那種小車,而是高爐給料用的料鬥,你說成小車倒也不算錯。嚴格地說,這種料鬥的技術含量沒多高,自己造也不是不行,問題在於,成套設備的引進,很難分得這樣清楚,你非要拿著一個螺絲釘說自己也能生產,所以不該引進這架飛機,這個道理怎麽聽都像是歪理吧?

“浦江鋼鐵廠引進了,到南江鋼鐵廠,又是引進,這又算個什麽道理呢?如果國家覺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那麽索性把我們秦重解散了,大家都在頭上戴頂漢奸帽,到十裏洋場當買辦就是了。”胥文良直接就給上綱上線了。

“胥總工,你這話就不對了。”王根基把臉沉下來了。作為一名在部委裏工作的官員,他的政治敏感是非常強的。胥文良說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在當年是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的,聽到這樣的話,王根基不可能再繼續保持淡定。

其實,“造不如買”這句話,最早出現的時候是有其特定語境的。一個企業也罷,一個國家也罷,在某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不可能自己去制造所有的設備,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才是正確的決策思路。在一時沒有技術力量制造,或者來不及制造的情況下,通過購買一些設備來提高自己的裝備水平,本無可厚非。

但在政治運動頻發的年代裏,任何一句話都可能被人抓住把柄,然後提高到政治高度,忽略掉一切語境,最終成為某個人的罪證。這樣的事情過去發生過很多,如今也依然經常發生。

70年代中期,國家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史稱“四三工程”。70年代後期,有被稱為“洋躍進”的新一輪大規模引進。進入80年代之後,技術引進更是成為常態。伴隨著這些經濟決策的推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句話也就經常出現在類似於胥文良這樣的老一代嘴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