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80後和80後(第2/2頁)

再加上他們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世俗的否定,對一些約定俗成做法的無視,對一些權威的無視甚至是蔑視,也因此,“80後”,被打上了一個“叛逆一代”的標簽。

而今天首都晚報的這篇文章,就把馮一平拿出來,和那位標杆性的人物做了比對。

文章說,同樣是在高中寫了一部暢銷小說,但馮一平不但沒有功課不及格,高考的時候,還是省狀元,而另一位,初中學習就嚴重偏科,被高中破格錄取之後,依然我行我素,最後,因為7門功課掛科,而從學校退學。

同樣是小說,一位文字是美的幹凈的,整體是陽光的,另一位整體是陰郁的,把粗俗當有趣,把暴力當有理,原本令人難忘的青春,在他們眼裏,就是負面到不願意想起的一段經歷。

我們比較了一下兩位作者的生長環境,同樣是80後,一位出生和成長在非常偏僻窮困的山區,一位生活在我國最富裕現代的城市之一,自小就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福利。

按理,應該是一位對社會有意見,一位應該知道感恩,為什麽偏偏他們的看法,恰好調了個個?為什麽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如此南轅北轍呢?

在另一位只顧著批評社會的時候,馮一平已經默默無聞的為改造家鄉的面貌,做了非常多,而且卓有成效的努力。

上大學之後,不但各門功課依然優異,公司也經營得有聲有色,現在還出版了一部在國際國內,都廣受好評的管理學著作……

當然,我們知道,有不少青少年,是那些新銳作家的擁躉,但是,如果我們做一個調查,就會很容易發現,像馮一平這樣的,才是社會各個階層都喜歡的偶像。

所以,學校應當培養全才還是專才,這個問題還用討論嗎?

拜托,論據和論點的邏輯關系並不緊密好嗎?

雖然通篇都是對自己的表揚,可是,馮一平真不希望把自己和那位對標。

本來,有不少青少年,肯定是同時喜歡他和他的,這篇文章一出,肯定得分出陣營來,這真不是他想要的。

其它的都可以討論,但80後的消費能力,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馮一平真心不想現在就有一批反對他的人,比如很快有佳的分店就會開到上海,那些同學一看,馮一平的,“走,換另一家。”

馮一平該找誰說理去?

你說,你們兩個加起來都好幾千歲的城市鬥氣,犯得著把我們這樣兩個,加起來還不到四十歲的人扯進來咩!

得想辦法解決一下啊,馮一平皺著眉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