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章 兩組鏡頭

《鋼琴師》這部電影,殷俊前世看過幾遍。

回到了這一世,他也看過了原版的《鋼琴師》小說。

應該說,電影對小說的還原度是很高的。

無論是背景還是人物塑造,還是關於慘烈場面的描繪,都是很深刻。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它講述的就是席皮爾曼在這麽6年的時間裏面,怎麽一次次的見到危難、遭遇危難、逃過危難的故事。

其實殷俊對《鋼琴師》這樣的電影,不算很喜歡,因為它很是殘忍。

整部電影裏面,幾乎都充斥著大量的屠殺鏡頭,而且非常的真實和血腥。

那些被德國人用各種方式殺掉的男女老少,都那麽血淋淋的出現在鏡頭裏面,很容易讓人看得不適。

可它卻又是那麽真實的出現過的事情,就像是日寇在我們國家犯下的那些滔天罪孽一樣,大家會下意識的去逃避不願去想,但它卻又是那麽的真實和慘痛,讓人想著就揪心。

殷俊沒有把這些場面去掉的意思。

看了那麽幾百部的電影,又拍了這麽幾年電影,殷俊也算是明白了,《鋼琴家》的成功原因,恰好就是它以一種慘烈又不加掩飾的方式,展示了猶太人遭受的痛苦劫難。

且不說電影學院的那群老頭子大部分都是猶太人,單說這種還原歷史的最真實感,便是他們很喜歡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

湯姆漢克斯已經減肥到臉頰消瘦的樣子,雖然體重還是正常,可也沒有了之前的圓潤。

這還只是開始,等到席皮爾曼一個人躲在空空的街道房子裏、等到他被德國軍官善意的藏起來,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那個無比消瘦到差不多只有骨頭的樣子,才是湯姆漢克斯的難關。

就如同殷俊跟卡爾森說的那樣,《鋼琴家》的場景非常多。

除了有一半都可以在街區、在房子裏面拍攝外,另外一半的火車站、荒野、工廠等等區域,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場景,卡爾森在考察的時候早就已經定好了,拍攝隊伍還將前往波蘭的華沙附近取景。

但這個街區卻也是最重要的區域。

無論是一開始德軍的轟炸;還是德軍進城;還是夜晚拉出人來,讓他們奔跑卻開槍射殺的場景;還是猶太工人們奪取武器想要反抗,結果被德軍用炮轟開大廈、街區混戰的場景;還是德軍挨著房子用火焰噴射器掃蕩的場景……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在街區拍攝的。

當然了,席皮爾曼為了躲避被火焰噴射器燒死、而跳墻跑進被盟軍轟炸後的破碎街區,還有最後老大哥軍隊進入街區,他被發現後的場景,那都是最後了。

那需要把整個街區給毀掉大半,然後還要加電腦特效,制作時的畫面修正等等。

總而言之,殷俊對現在的這個建設街區,並不是那麽的滿意。

雖然在卡爾森等人看來,已經是比較接近書裏的描述了。

但誰叫殷俊是看過幾遍電影的人呢?

對於這個雖然有些變化,可大致上都能看出來,就是一個地方的街區,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

可以說,沒有在這裏發生的故事,整個《鋼琴家》的氛圍,就會減弱大部分。

因此,殷俊肯定要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一些改變。

當然了,整個兒的工程,差不多都是二十天左右做好的,卡爾森已經做得不能再好了,殷俊也沒有苛求,只是讓他繼續的努力改造。

反正先拍的都是房間裏的戲,再等幾天,這些房子的內部都幹燥了之後,再去做裝飾和修改,也是來得及的。

劇情的一開頭,除了幾十秒的40年代華沙老攝影資料之外,開場就是男主角席皮爾曼在廣播台的錄音室彈鋼琴的情形。

而這個場面,卻是和德軍飛機轟炸華沙是一起的。

因為廣播大樓非常宏大,所以這個鏡頭劇組是進入布拉格市區,臨時租賃了一座大廈來拍外景。

至於那個轟炸氣流、導致房間玻璃碎掉,水泥和雜物飛揚的場面,則是可以靠後期制作來做出效果。

整部戲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席皮爾曼一個人,只要湯姆漢克斯準備好了,那麽便可以開拍。

殷俊拍的第一個鏡頭,是湯姆漢克斯正在彈鋼琴的一雙手。

許多觀眾都沒發現,其實導演是有一定用意的。

此時的伴隨著鋼琴聲,不斷彈奏的手,幹凈而整潔,和後期席皮爾曼身處危難之中,也不斷彈奏的時候的幹枯而臟兮兮的手,是有著極大反差的。

導演也在用這種無聲的變化告訴觀眾們,席皮爾曼命運的變化。

換成了殷俊來拍,也是一樣。

湯姆漢克斯的手也是屬於修長的,然後殷俊還用攝影效果給他加長了一點,就更有藝術氣息。

今天在大樓裏面需要拍攝的,除了第一組的錄音室彈奏鏡頭,還有席皮爾曼跟隨著大家一起沖下來逃命,遇到了自己的女粉絲朵羅塔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