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組織機構變革

二審官司勝訴後,“滄蘭姐姐講堂”準備在央視播放,構築屬於滄蘭產品的大平台。

侯滄海反復思考滄蘭體白金這個名字,最終決定放棄之。他認為這個名字沒有能夠很好發揮“平台”作用,與“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原則相背。

為了新的產品名,在張小蘭的建議下,滄海集團搞了內部重獎征名,最後由一個新進員工提出了的“滄蘭萬金”名字撥得頭籌。這個名字沿用了“滄蘭”的前綴,後面兩個字借用了古代醫學著作《千金方》的名字,稍有變形。新名字滄蘭萬金既有古意,又有現代感,是一個很有格調的名字。

新名字與滄蘭姐姐講堂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全新平台,以後滄海集團的新推出產品都可以使用這個平台來推廣。每推廣一次,便讓滄蘭大平台增值一次。

與樺總溝通以後,滄蘭體白金被正式更名為滄蘭萬金。

隨後,滄蘭姐姐講堂在央視播出,滄蘭萬金在一夜之間被國人所熟悉,成為“消除亞健康、提高免疫力”的產品群中最有沖擊力的產品。銷售量猛然間增加,對整個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都產生了巨大壓力。

隨著滄蘭萬金產品爆發的同時,侯滄海和他的高管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反復研究,激烈爭辯,重新打造理順了滄海集團的組織架構。

對未來行為的最好預測,就是過去的行為。這是來自於心理學的一句話,放在企業行為中同樣適用,因為所有企業行為都是由人做出來的,企業行為從本質上也是人的行為,特別是創建人的行為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和塑造一個企業。

滄海集團由侯滄海創造,其在很多地方都對侯滄海行為和思想的映射。

滄海集團初建時仿佛是對電科院一食堂的放大版,組織架構模糊不清,每個人的職責在不停變化,工作秩序混亂,極為缺少人才,制度不齊和缺漏,這與一食堂開創時幾乎一樣,是對一食堂的翻版。

滄海集團在混亂中慢慢成長,逐漸規範。2006年5月,集團組織架構第一次定型。

首先,五個最重要的高管重新進行了分工:

侯滄海是滄海集團董事長,總裁,兼任滄蘭萬金董事長和總經理;

滄海集團在此期間收購了望城房地產公司,從此將房地產納入滄海集團,成立了一家獨立子公司,由副總裁陳傑全權負責,同時還主管“天上的街燈”項目;主要助手是江莉和楊定和;(江莉和楊定和原本就是望城房地產的班底,如今仍然用在房地產項目,不至於脫節。使用楊定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為將地產項目打入黑河鎮做好準備工作。)

副總裁張小蘭則負責以前原本由楊永衛負責的電子商城,並且負責被滄海集團收購的滄海面條廠,原來江州面條廠的業務合並於此;主要助手是小團姐(協助管理面條廠);(張小蘭是團隊中唯一有國外留學背景,專業上也與電子商城最為接近。)

副總裁楊兵仍然是滄海集團大內總管,主管集團財務和人事;主要助手楊莉莉以及新挖來的寧禮群,楊莉莉角色定位於人事總監,寧禮群的角色定位財務總監,寧禮群的副手是礦務局曾經的副總會計師王金;

在所有高管中,楊兵開拓性不夠,在決策能力上也有缺陷,但是他最重要的品質是忠誠,是侯滄海大學同寢室同學,值得信任,所以侯滄海將這兩個重要職責交給楊兵。

副總裁梁毅然管理獨立於滄蘭體白金的綜合中心,由於新成立了滄蘭研究所,綜合研究中心則更名為監察及綜合信息中心;主要助手程琳;

滄海集團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內部監察體系,但是,侯滄海預料到隨著企業擴張,監察體系遲早要完善,滿臉大胡子的梁毅然是監察體系天然的掌門人。綜合信息中心合並為經濟信息研究中心和法律研究中心。

副總裁王清輝從大學辭職出來,負責滄蘭研究所。

侯滄海本人是出身於行政機關,擔任過多年的辦公室主任,自然而然將“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班長定調”這一套民主集中制的機制移植到了滄海集團,並且參照公司法設置了獨董、監事等職務,形成整套的高層管理制度。在侯滄海思路中,最核心的管理體制是五人形成的“班子”集體,既放權,又統一,是比較適合滄海集團現狀的管理辦法。

其次,在人事管理上,滄海集團最重要的改革在於設立了兩條晉升軌道:一條走管理路線,也就是為想成為經理、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的員工所準備;第二條是為專業人才提供的專家渠道。

這是仿照行政事業單位進行的晉升軌道,前者就是公務員的職務體系,後者是事業單位中的技術職稱體系,兩者結合就成為滄海集團的用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