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最重要的人脈,要用在最關鍵的時候 財政局的窩案(第3/5頁)

侯衛東道:“周書記還沒有最後下定決心。新窩子雖然好,但是缺點明顯,太偏了,投資比其他幾個點都要大。”

高健聽得焦急,道:“老弟,新窩子是南部新區最好的位置。你要在周書記面前美言幾句,你找個機會帶周書記到新窩子來,最好在下了暴雨之後,小河漲些水,新窩子的景色就更美了。”

侯衛東道:“我盡量找機會。”

放下電話,侯衛東想了一會兒南部新區的新窩子,思路不知不覺又溜到了劉傳達身上。在沙州素有“老黃牛”之稱的副市長劉傳達,居然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案子。

這種強烈的反差,摔碎了沙州一地的眼鏡。

在沙州的市級領導中,劉傳達是老資格的副市長,平時很低調,工作作風紮實深入。他分管著國有企業這一塊,幾乎將時間都花在企業裏,上上下下口碑甚好。

侯衛東至今還記得與劉傳達的第一次見面,當時他還是祝焱的秘書。劉傳達和祝焱喝了不少酒,喝酒以後,分管工業的劉傳達當場表態,同意將啤酒廠分廠建在益楊新管會。

這麽一個務實、豪爽的老資格副市長,成了沙州第二塊腐肉。

省紀委書記高祥林就如一只餓鷹,飛行在嶺西的天空上,將以前的茂雲地區班子啄了一個底朝天。如今這頭鷹又飛到了沙州的天空上,財政局局長孔正義是第一個目標,劉傳達是第二個。

劉傳達被雙規以後,在孔正義的交代材料以及一些確鑿證據面前,他稍作抵抗,便痛快地承認了自己的問題——侵吞了國有資產。

從1993年開始,主管沙州工業的副市長劉傳達和管著錢袋子的財政局長孔正義,兩人先後借用了財政資金,將原價值近一億元的棉織廠用三千多萬元買下,實現了國有企業的“國退民進”。

具體方法很經典也很簡單,但是必須由合適的人來執行。

劉傳達在進入政府以前,轉業到沙州棉織廠,後來當了廠長,對棉織廠裏面的道道很熟悉。更加有利的條件是現任廠長是其徒弟,同時也是財政局長孔正義的表弟,劉傳達將其徒弟從普通工人一直提拔到廠長的位置。

在90年代初期,沙州下屬各縣的棉織廠、絲廠紛紛破產時,沙州棉織廠在劉傳達的力挺之下,還拼死拼活地掙紮到了90年代末。但是,沙州棉織廠在完全開放的激烈競爭中,就如破損嚴重的大船,終究要在大海中顛覆。

劉傳達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當其徒弟在一次醉酒後提出這個想法時,就不由得動了心。他找人注冊了一家私人公司,並拉著財政局孔正義下水,借用了財政局的資金,三個人買斷了棉織廠主要生產車間價值兩千萬元設備的經營權,用公家的設備為私人公司生產。

到了1996年,棉紡廠資產虧損進一步加劇,他趁著嶺西提出“抓大放小、國退民進”的大形勢,順利讓工廠破產。

在沙州市對資產進行評估時,他采取少評、漏評等方式,讓廠裏的國有資產大為縮水。

劉傳達順利地完成了對原棉織廠的接收,他對工廠有感情,盡量讓原廠技術人員進入新廠。新廠與老廠從人員到設備基本一樣,卻沒有原來的沉重包袱,很快就有了盈利。原棉織廠的技術人員及工人到了新廠,工資比在老廠普遍都有了提高。

到了1998年底,新廠將先後從財政借用的三千萬元資金還給了財政局,其中包括了利息。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曉,如果不是財政局有一雙時刻窺視著孔正義的眼睛,棉織廠終究有一天會徹底淡出沙州人民的視線,新廠或許將續寫沙州棉織業的輝煌。

隨著劉傳達和孔正義被批準逮捕,沙州棉織廠廠長、財政局三位科長、計委一位副主任被雙規。沙州政壇雖然沒有經歷如茂雲市一樣的大地震,卻也是波濤洶湧。

得知了詳細案情,沙州市市委書記周昌全心情著實沉重,與省紀委書記高祥林電話聯系以後,親自來到了省紀委。

夏已去,秋雖至,嶺西的陽光仍然毒辣。奧迪車裏空調不錯,將車裏空間弄得跟北方草原一樣涼爽,可是看著窗外明晃晃的陽光,更加讓人覺得熱得慌。

市委書記周昌全進了省委大樓已有一個多小時,一直沒有下來。

司機馬波見侯衛東等得有些疲倦,道:“侯主任,前面有一個茶樓,你幹脆進去喝杯茶,等周書記出來時,我給你打電話。”

馬波數次透露出要轉行的意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參加了函授學習,很快就能拿到大專文憑。他想趁著周昌全在位之際,調到一個好部門去工作。一年多時間,隨著侯衛東與周昌全關系越來越密切,他對侯衛東的態度由客氣變成了巴結。一來侯衛東可以在周昌全面前幫著說話;二來據他觀察,侯衛東以後當大官的幾率很高,這將是一個不錯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