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夏想的理想(第3/3頁)

即使如此,和藥廠相比之下,燕鋼還有贏利能力,藥廠卻正走向沒落之路。

中國是全球最大青黴素產地,國內青黴素年發酵能力在15000噸以上,其中燕省制藥為3200噸,高居國內第一。但隨著頭孢類抗生素的應用,青黴素因為容易過敏以及會產生過敏性休克,在使用前需要先做皮膚過敏試驗等,慢慢地被無過敏不需要皮試的頭孢類抗生素替代,最後最大的青黴素生產基地,反而成為最大的累贅,每年都有巨額虧損。

表面上兩大著名的支柱產業,其實已經是正一步步走向倒閉的邊緣。

只是有些事情夏想明明知道,卻不能說出,只能含蓄地點到為止。陳風聽了,也沒有特別留意夏想所說的前景,對於未來事物的發展,不是所有人都有前瞻性的眼光的。

夏想告別陳風之後,又和胡增周見了一面,談論了一下單城市和寶市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景。胡增周在章程市為官多年,對章程市的落後深有感觸,非常理解單士奇和曹永國迫切地想要改變落後面貌的心情,他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前景比陳風樂觀多了:“我相信頂多三年,甚至兩年,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會初見成效。兩年之後,小夏你才29歲,就足夠擔任副市長了……想想單城市的通海鐵路就讓人向往,當年領袖有詩贊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如今是鐵路橫貫東西,不分沿海內地!就通海鐵路這件事情來說,小夏,我非常佩服你的大膽設想。”

胡增周這句話說得是真心實意,他自從聽說夏想在單城市和寶市在主動申請試點城市之上所起的作用之時,在聽到夏想提出了通海鐵路的設想之後,對夏想的認識再一次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胡增周看來,夏想此舉有點石成金的絕妙,一條專用鐵路,將沿海和內地遙遠的距離,縮短為幾個小時的路程,不論是投資規模還是時效性,都是現階段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遠比到沿海港口新建分廠節省投資和時間。

胡增周對燕市的現狀也很不滿意,作為一個新興的城市,燕市建市不過短短幾十年,卻沒有新興城市的朝氣。除了街道的規劃整齊一些,整個城市沒有任何出彩之處,經濟不上不下,重工業幾乎沒有,輕工業也不發達,高新技術更是不值一提。當年大吹經濟開發區浪潮之時,燕市也順應潮流,設立了東開發區。結果幾年過去了,既沒有高新企業入駐,又沒有形成人氣,現在的東開發區地廣人稀,成為新手練車的最佳場地。

胡增周也是心中憂慮,渴望在任期內能大展手腳,將燕市的經濟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可惜,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一出,省裏首先排除了燕市。他也心裏清楚,除非單城市和寶市同時獲得成功,否則第二波試點城市,也不會輪到燕市。

不是燕市資格不夠,是省裏不敢讓燕市試點,萬一失敗,丟的是全省的臉面。

胡增周就語重心長地對夏想說道:“小夏,你可千萬要用心做好領導小組的工作,指導單城市和寶市試點成功。只有兩市都成功了,燕市才有可能成為下一輪試點城市。我身為燕市市長,想要改變燕市落後面貌的心情,比誰都迫切。”

夏想鄭重地點頭:“試點城市的重要性,不管是對兩座城市的人民來說,還是對兩個城市的主要黨政領導人來說,具體到對我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不僅是要為兩市人民謀福利,也寄托了我個人的理想和抱負!”

夏想的理想並不廣大,他只希望他的重生,能為家人帶來幸福,能為所愛的人帶來歡樂,能為家鄉做出貢獻,能讓燕省闊步向前,當然有可能的話,能為國家再貢獻一份力量,就足矣。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理想也要一點一滴地實現。眼下,他的目光只落在一市,也許明天,就能放眼全省了。

對於燕市的下一步發展,夏想也多少有點想法:“胡市長,燕市目前想要有大的動作也不可能,既然在經濟的結構上不好有什麽舉動,那麽不如從改善環境入手……”

胡增周眼睛一亮:“如何說?燕市現在西北有植物園,市內有森林公園,還有百姓河,依你說,還有什麽可以改善的地方?”

燕市的森林公園對環境的改善最明顯,百姓河現在已經形同雞肋,並非是水系不能改善環境,而是百姓河水量太少,又建在市內,河道又短,對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實燕市以前曾經有一條古河道,不過現在已經幹涸,部分地段還有水,形成了窪地。此河名叫下馬河,整條河正好圍繞燕市,如果疏通河底,拓寬河道,建成環城水系的話,不但可以改變燕市空氣汙染嚴重的問題,還可以改善燕市的環境,為少雨幹燥的燕市增光添彩,讓燕市也成為名符其實的山水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