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觸手的用處(第2/2頁)

魔物研究小組折騰活肉已經有幾年,生產起來居然挺安全,平均每天產三百噸浮空石輕輕松松,一只天魔都沒孵化出來。

浮空石要投入使用,大多數還需要調整微觀浮力角度,不然只是一塊質量輕的過分的化石,這些工作也挺麻煩,因此日產量到三百噸想再往上提又需要額外人力。

這回沈文劍沒批,讓他們找其他門派借人,同時安排工程院開始做輕量化全人工浮空平台的設計與施工準備。

浮空石自身的強度很弱,最初類似於鹽堿化的土壤,通過法術能夠稍微提高強度,也只能相當於很弱的砂巖,需要外部的骨架提供支撐。

輕量化人工浮空平台,說白了就是以高強度的結構鋼替代傳統的土石材料,再通過覆蓋混凝土的方式防止海上鹽霧侵蝕。

結構鋼密度是土石的三倍左右,但只需薄薄的一百毫米,通過結構設計就能獲得四、五米厚度花崗巖的支撐強度,是輕量化的根本。

缺點就是太耗鋼鐵了。

到3016年三月,工程院做出的第三版設計方案終於通過設計院認可,送到沈文劍這裏。

這是個小平台方案,處置九萬噸浮空石,需要耗費一萬五千噸結構鋼、八千噸高密度木材(會沉在水下)、一萬噸混凝土。得到的平台是邊長120米的正六邊形,同時底部配備有一個12000噸的浮力倉庫。

做成正六邊形的方案材料並非最節省,但利用率也算不錯,重要的是很容易通過拼接獲得更大的平台。

缺點還是有的,第一代人造浮空石的浮力太垃圾了,一萬兩千噸的負載力能幹什麽?鋪一層能種田的土都會沉,做建築如果是有一定安全級別的實驗室樓,大概六千平米三層樓就差不多了(含設備和一定庫存冗余)。

工程院前兩個方案沒通過設計院認可,就是因為擴展性不行。第三版有預留一定擴展空間,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板額外塞進去一萬多噸浮空石,同時增加浮力倉庫的配置後,浮力可以達到兩萬噸。必要的時候底部還能去除掉木頭層再掛載一層結構進一步提高總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