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家訪

下鄉的第一站,當然就是本城。小小的紅原城不過千戶居民,人口四千余,其中一半是這兩年從內地征募而來的貧困災民,能大老遠招到兩千漢民過來填充戶口,單就這點來說,曾致禮幹得還算不賴。

盧方主介紹:“這些百姓都租了城外的田土,種植青稞和黍,以此度日。”

一邊聽著,一邊閑逛,趙然沒有走沿街的房子,而是向內穿行了兩條巷道,選了一戶土坯房的人家,沖盧方主示意。

盧方主上前喊門,一個老嫗抱著繈褓中的孩子出來開門,驚疑的看著門口的盧方主。

盧方主道:“老婆婆,我們白馬院新任的趙方丈來你們家走走,看看你們家的情況。”

老嫗頓時目瞪口呆,也不知該說什麽,慌亂中的將二人讓進了屋中。

趙然走近屋內,就見房中簡簡單單,沒有一件家什,地面墻角鋪著一片草席,席上卷著破布棉被。屋子中間架著個火爐正在燒水,下面燒的是些幹草和幹糞,味道很不好聞。好在僅有的一扇木窗打開著,能夠透氣,否則當真是挨不住。

這戶人家最值錢的東西,恐怕就是架在火堆上的那口鐵鍋。趙然伸頭看了看鍋裏,一鍋水裏面是幾片草葉子,草葉子下依稀可見數得清的黍米。

老嫗忙不叠的請趙然坐在火堆對面,懷中抱著的嬰兒一聲哭泣,她又趕緊用個木勺從鍋裏舀了勺黍米湯,在嘴邊吹涼了,小口小口往嬰兒嘴裏灌進去,一時間有些手忙腳亂。

趙然打量四周,怔怔良久,一股心酸湧上心頭。

自從在小君山招募流民開立君山廟後,趙然已經好多年沒有見過如此赤貧的家庭了,哪怕是前年去黎州,那些黎州山民的日子也比這好過許多。

盧方主問:“老婆婆,老爹去哪了?大壯呢?大壯媳婦呢?怎麽都不在家?”

老嫗回道:“大壯和他爹去北城上工了,兒媳去羅老爺那裏洗衣服了。”

趙然問:“上什麽工?”

盧方主代答:“應該是去給咱們白馬院修城墻。”

趙然明白了,前兩天看白馬院的文書,知道如今是農閑,院裏從常平倉調來了五十石陳米,繼續興建紅原縣城的城墻,如今應該是主要加高北城方向。這是袁灝一力操持的,每年農閑的時候修上一段,起到的是以工代賑的作用。

趙然追問:“上工的能拿多少糧食?”

老嫗道:“上工管飯,每天還能得回兩個黍米團。”

趙然皺眉道:“太少了。”

老嫗道:“夠了,很好的,能把娃兒拉扯大了。”

趙然搖頭:“兩個黍米團子哪裏夠你老人家和孩子一起吃的?”

“我吃少點,娃兒吃多點,盡夠了。”

“羅老爺是誰?”趙然轉頭問盧方主。

盧方主道:“主街上挑著‘千裏香’的那家飯鋪就是他的,他是都府的商人,來了紅原剛一年。這位羅老爺也是好心,生意做得不好,卻雇了好多人家的娘子,幫忙洗衣、洗碗、補衣,管飯吃。此人我和他認識,曾對我言道,他本來幹了半年就想關了飯鋪的,掙不到銀子。但若是走了,這些給他幹活的人家全都要挨餓,所以每年賠些銀子,堅持開業,權當周濟了。”

老嫗也在旁邊說了幾句羅老爺的好話,又誇了白馬院的袁灝。

趙然閑談了幾句,轉過頭來問老嫗:“老婆婆,你們家在城外分了幾畝地啊?”

老嫗回答:“三畝兩分。”

趙然有些詫異:“只有三畝兩分?”

老嫗道:“已經很好了。”

“收成怎麽樣?今年收了多少糧食?”

“收了四石。”

畝產一石多一些,這個產量肯定養不活老嫗一家五口,趙然又問:“納了多少糧?”

“交了一石半。”

趙然倒吸一口涼氣,這個田賦可當真不低!尤其是作為剛剛授田的農戶來說,絕對不應該那麽重的。他轉頭望向盧方主,等盧方主解釋。

盧方主雖然不是管稅賦收繳的賬房,但也多少知道一些,連忙道:“方丈,白馬院今年田賦十取其一,各色耗羨加三成,她說的納糧一石半,怕是有四成不是白馬院收的。”

老嫗插話:“是呢,有六鬥是給夏人的。”

趙然愣了:“夏人?”

盧方主一頭大汗,見老嫗說話有一句沒一句說不清楚,連忙道:“就是居於這邛溪鎮上的黨項人。原本這些田地都是他們的,白馬院初立之時,打算重新丈量,劃分田土,但這些黨項人不幹,頗是鬧了幾場。後來曾監院上任後,說咱們初來乍到,要以大局為重,便認了他們對這些田土的文契,好說歹說,讓新來的漢民租種,每畝佃租兩鬥。”

趙然氣樂了:“敢情咱們從內地吸納人口過來,是給他們當佃戶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