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可見有人為你疼、君可見有人為你等(第2/3頁)

“噫,老不修。”

……

卻說曹操歸天前留下遺命,將山東送與東吳,意欲令東吳代魏受兵,誰知大漢推進速度過快,魏軍尚未反應過來,已被諸葛亮帶大軍打到東阿。

馬超領兵五萬,督率馬岱、李嚴、文鴦、關興、張苞五員大將,將東阿縣城圍得鐵桶也似。

諸葛亮自率黃忠諸將,陸續到達東阿,馬超上前參見,諸葛亮問道:“東阿城中,魏國兵將共有多少?”

馬超稟道:“探聞司馬懿自退東阿,分遺劉曄、於禁、鄧艾、鐘舍諸將,乘吳軍南走之便,略取聊城、館陶、平原、高唐諸地,東阿城中,魏兵不足二萬,將官僅有司馬懿、張郃、呂虔、滿奮諸人。”

諸葛亮點點頭,道:“司馬懿日暮途窮,兵力分散,失此不取反將有後憂,區區東阿諒難久守,惟慮其他地方的魏軍前來援救,裏應外合,復如延津故事耳!”

“孟起漢升,可專禦外來援兵,仲華等五將憑城結壘,專禦魏軍出城,不必強攻,但加圍困,彼走投無路,糧盡援絕,更將何往?”

馬超黃忠二人領命,分道立營,專禦外來援兵。

諸葛亮將圍城之事,責成五將小心防守,果然不到五日,東阿城西來了一支魏軍,確實是曹仁、曹洪、文聘三位魏軍大將。

自從曹操亡故,魏國日薄西山,魏國諸將紛紛招聚寇盜,擄略糧食,東西湊合,又有了三五萬人馬,雖然是烏台之眾,到也聲勢煊赫。

因聽說呂蒙戰死濮陽城下,司馬懿退入東阿,為漢軍重重圍住,三人商議,火速興兵前往救援,來到東阿城西,紮住人馬。

那守西城的正是李嚴,在西城外紮兵的卻是馬超,二將聞知,急報諸葛亮。

諸葛亮來回踱了兩步,手中羽扇輕搖,頓時有了主意,對馬超李嚴道:“曹仁、曹洪、文聘三將遠來救援,司馬懿必乘勢殺出,內外合勢,殊難堵截,二位將軍速棄大營,左右分列,任魏兵出入可也。”

二將領命退下,令軍士遷營,諸葛亮又令姜維將從西川帶來,由黃月英研制出的霹靂彈沿西城出入要道,遍地安設,營中放下無數硫磺引火之物。

一面下令軍士,魏軍沖殺時不許抵攔,中間道路不許擅入,諸將聽命,如法安設。

布置粗定,曹仁曹洪兩馬當先,直沖入馬超中營,漢兵四散奔走,二將殺到城邊,城上張郃看得明白,急護司馬懿開城殺出。

漢營中四面火起,曹洪在先,張郃司馬懿在中,曹仁在後,冒煙突火,殺出重圍。

“轟轟轟……”

便在此時,只聽得一叠聲連珠炮響,震天動地,塵土沖天,把司馬懿、張郃、曹仁、曹洪並親隨軍校數百人,轟得斷手折足,一個不存,呂虔與滿奮則死於亂軍之中。

文聘在陣後,連眼也睜不開,只驚得魄散魂飛,知事不妙,棄了眾軍,匹馬奔逃。

只見前頭一員白須飄飄的老將,橫刀立馬,生生將之截住,文聘認得是那陣斬夏侯淵的漢軍猛將黃忠黃漢升,不敢迎敵,往南便走。

又見一員小將,跨下烏騅馬,手提丈八矛,迎頭就是一矛,卻是張飛之子張苞,文聘急將槍架住,左脅下沖出小將關興,橫頭又來了文鴦,文聘心慌意亂,被張苞一矛給挑下馬來。

張苞、關興、文鴦三將,合兵一處追殺魏軍,魏軍無主,跪地求降,諸葛亮令眾將計點降兵,約有二萬余人,吩咐全行繳械,給予盤纏,各還故土,去安生理。

降兵紛紛叩謝,一時星散,諸將各上首功,令降兵從死屍堆中,檢出司馬懿、張郃、曹仁、曹洪四人屍首,只見四人個個須發摧殘,血肉模糊,不堪逼視。

諸葛亮見司馬懿等屍首慘狀,心中老大不忍,將之厚葬於東阿城外,自以牲醴奠之,大犒諸將,令馬超領馬岱、文鴦、李嚴三將,去高唐攻鄧艾。

滅了鄧艾,即去平原圍攻鐘會,令黃忠領關興、張苞去館陶圍攻於禁,二將領兵去了,諸葛亮自率諸將,進駐歷城,令姜維領兵萬人,圍攻平原,令鐘鄧不能相救。

諸葛亮因前在濮陽初次使用霹靂彈,炸死呂蒙,見吳兵死傷滿地,殘肢斷臂,遍地皆是,已覺心中難安。

此次火燒東阿,司馬懿諸將無一幸存,葬身火窟,雖然自己功成名就,然而未免太為殘忍,上幹天和,故而心中抑郁,一連七夕皆睡不安枕。

且頻年征戰,積苦兵間,運籌設計,心血虧耗,怨艾交乘,不能自已。

遙想隆中高臥,淡泊明心,與世無爭,與物無兢,夫妻恩愛,遊戲山林,何等自足?而虛名召事,大任加身,受命專征,躬為屠伯,這又是何苦來由?

越想越悔,越悔越恨,又因行軍在即,不能以己之志願,阻抑軍心,只橫亙自己心中,想來想去,想到窄處,竟自覺不能容身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