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眾生與佛

原來這來僧縱然神力驚人,扛著千斤巨鐘,可是到底沒那份輕重如意,足若生蓮的閑庭信步。

能發而不能收,雖然得上乘之法,卻未得佛法真意,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不能令人生出佛性圓照,煥然明凈的感覺。

那銅鐘伴著嗡嗡嗡的聲音,進入廣場,最後往天上一沖,隨後穩穩砸落在地上,而廣場中現出個面容樸實的和尚。

有人認得,這並非慧可。還有人識得這和尚,分明修煉的便是金剛寺的金剛神力。

鐘聲沉悶有力,良久方歇。

這僧人合十道:“小僧弘真,我師慧可欲向尊者問這鐘聲。”

寶月尊者目中似有蓮華流轉,注目僧人,淡淡笑道:“欲如何問之?”

眾人心裏清楚,這是慧可出題了。

沈煉落目於弘真身上,這僧人跟第一次見面,沒什麽差別,若說有,那就是他怎麽一點進步都沒有。

雖然離上次見面時間還短,可是但凡修行,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以沈煉自身靈覺感之,他和上次沒有什麽差別。

好像是修為本身就固定了,不增不減。

沈煉故而覺得有些古怪。

此時在場諸人都在等弘真如何代慧可問。

弘真沒有讓眾人等久,閉目一下,然後睜開眼,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可見其肉身修行,著實不差。

他朗然道:“我師因這鐘聲,做了一偈。”跟著宏亮聲音傳遍廣場,其偈言道:

“影由形起,響逐聲來。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盤,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

這一佛偈頗有些長,但是眾人聽到,皆有所闡發,就連還真道人都生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因為此偈竟然有佛道同流的架勢,意味深長,其中那句‘棄影勞形’,其實正是脫胎《南華經》天道一卷‘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士成綺所問之人,正是道祖,而道祖所回大意,乃是他外在表露的,皆非他的本性。

正可謂‘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休影’。普通修士只能雲裏霧裏,唯獨白石、還真、沈煉這些人,能夠體會。

他們是有資格破妄而出,把握本性的人物,只是這一步明白是明白,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正如虛妄,本身就沒有實質。

慧可並非要說破虛妄,他是別有目的,沈煉心中生出這樣的念頭。

因為虛妄是說不透的,亦是解釋不出來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有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一樣得證長生;有人一世慈悲,以德報怨,也了得真性。

但究其本質,不過是如來說法,迦葉拈花一笑,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不在其成佛成魔,而在於其‘念’,念即心也。

寶月尊者聽了此偈,笑了笑,猶如春花秋月,令人心生安和。只聽得他道:“慧可既然如此問,必然已經知道答案,何必來問我。”

弘真回道:“我師雖然知之,但尚需尊者言出,才能解惑。”

寶月尊者淡聲一嘆,緩聲道:“他做一偈,那我也便回一偈,爾等聽好了。”

但見得寶月尊者年輕的面上,多出幾分肅穆,佛音響徹在廣場內外,一字不落,入眾人之耳,“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湣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

此偈一出,震動的不是道家修士,而是西荒這些有名望的比丘僧尼。

因為寶月尊者所言,本就是對慧可的佛學,進行了闡釋。慧可其本來意思正是深信一切眾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歸真,就是凡聖等一的境界,故而眾生與佛,本質無別,故而這些僧人推廣的舊佛學,令生民甘受奴役,視高貴者本來高貴,自是錯的。

慧可學說,其實亦非他獨創,於佛門早有根底,又稱為教外別傳‘佛心宗’,也有人稱為‘禪宗’。

在大周朝,便暗自流傳開來,逐漸壯大。

佛心宗現如今的凝聚力,比不上佛門原本八大流派成實宗、俱舍宗、律宗、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真言宗。

但是其更直指人心,且又得到少許長生真人認可,頗有些蓬勃生機。

現如今連寶月尊者都倒戈相向,著實是如今佛門的內變。

這些來聽辯難的僧眾,大多數一時有些茫然失措。

慧可尚未露面,其目的也達到。

而此次辯難之所以如此聲勢浩大,便是為了在如此壯闊的場面,公然樹立佛心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