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鑿池龍取水 立塔聚靈風(第4/5頁)

“善無畏為什麽要這麽做?這傳說能是真的嗎?”

風君子:“我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可是聽綠雪所述她原先不是昭亭山中唯一的神樹,恐怕傳聞真有依據。這也許不是善無畏的本意,而是唐玄宗的意思。”

“堂堂大唐天子,怎麽會對遠在江南的九林禪院這麽關心,又怎麽會與小小昭亭山上的神樹過不去?”

風君子:“這就和蕪城地脈的傳說有關了,我在梅氏的遺冊中發現了一條異聞——蕪城千年地氣一瀉,出兩朝天子一代神君。”

“誇張了點,不過還有點影子。武則天改唐稱周,身後李姓又改周歸唐,可不就是兩朝天子嗎?那一代神君指的又是誰?”

風君子搖頭:“我也不知道啊,畢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書中只有這麽一條異聞而已並沒有詳細解說。如果有此傳說,那麽歷代高人恐怕都會設法插手鎮住蕪城地脈。”

“是啊,如果接連改朝換天子,天下豈不大亂!當權帝王肯定不希望自己下台,世間高人也不希望百姓動亂。”

接著翻資料,五代之時,在昭亭山腳下,龍脈出山入平原的昭亭湖邊,又出現了一座廣教寺。如今的廣教寺活佛在座,是一處密宗黃教寺院。但考諸史籍卻查不出歷史上的廣教寺是佛教哪一宗的寺院,似乎就是為了立寺而立寺。廣教寺最出名的不是寺院本身,而是一對雙塔。這一對七層磚塔在寺門前的青石高台上左右矗立,最奇異之處居然雙塔無頂!就像一對插在地上的空心巨管。

風君子自言自語道:“塔是佛家建築,如今見到的孤塔很多,其實都是因為塔下寺廟已毀。看廣教寺,我覺得不是因為建寺而立塔,當初似乎是為了立塔而建寺。”

“這廣教寺雙塔又有什麽講究?”

風君子:“你看這條蕪城地脈,從九連山中出,入平原一望無阻,只在前面有九林禪院於龍項處立寺可動地氣。這雙塔打在地上,取鎖龍肩之意,收束地氣不得伸張,就像一把鎖。它鎖住了九百裏地脈,也等於鉗制了天下山川。”

“有什麽不對頭嗎?”

風君子:“天下神韻在於道,地脈精髓怎容獨夫篡毀?說句通俗的話,天子更叠當然是禍,一朝江山不變也不是什麽好事。這個風水局太勉強,鉗制江山遲早也會一朝崩壞。所以後來梅氏破了這個風水局修復了蕪城地脈。”

“你是說建狀元橋立龍首塔?”

風君子:“狀元橋下鑿池蓄水,龍首山上立塔藏風。引地脈出,又匯聚山川靈氣不散。這個風水局不再是鎖也不是單純的困,而是修養生息之意。正一三山的洞天立於蕪城地勢的起源之處,也就是龍脈之尾,借天地間生發之氣助子弟修行。而菁蕪洞天立在龍首,所有山川靈氣走向匯聚之處,為梅氏子弟所用。這樣做不僅對自己有利,而且也護持地脈不驚擾天下。”

“你這麽說我也覺得龍首塔很有意思了。剛才還說有塔有寺,可龍首塔就是一座塔,歷史上從未有過寺院地記載。它不是舍利塔也不是藏經塔,照你的說法就是一座風水塔?梅家祖先做事倒也幹脆直接。”

風君子:“只可惜還是有破綻的,人力畢竟不能對抗天地,所以菁蕪洞天中還留下了一處地眼。據說正一三山與菁蕪洞天都是借青冥鏡的妙用所建,那麽在菁蕪洞天中用青冥鏡還是可以運轉蕪城地脈的。”

“那麽在正一三山中用青冥鏡也可能會觸動地脈,法海就這麽幹過。……我突然想到那一代神君是誰了!”

風君子:“誰?我怎麽不知道。”

“是正一門的開山祖師,也是梅氏的先祖,就是那位煉制青冥鏡的正一祖師。”

風君子一拍腦門:“對呀!我怎麽沒想到呢。他留下了青冥鏡,讓自己的後人先後建造了正一三山與菁蕪洞天,一首一尾護住蕪城九百裏地脈,從而不擾天下讓萬民自取。這確是有一代神君的修為與大神通成就。……石野,此事情恐怕與你我有關。”

“怎麽又扯到你我頭上了?這些大事我們可都沒機會參與。”

風君子:“梅氏遺冊中還有一則閑話。說梅氏之地建立,若千年之後鎮風水之物不借人力自龍珠吸入龍吻,則地氣又泄天下再出兩朝天子一代神君。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龍珠的位置指的就是菁蕪洞天中的那個石台,龍吻的位置就是狀元橋下的深池,鎮風水之物當然是青冥鏡。……你是怎麽得到青冥鏡的?”

“我是從狀元橋下面揀到的,應該是咻咻從菁蕪洞天裏叼出來的。”

風君子:“那不就是了嘛!咻咻又不是人。而且更奇特的,龍脈已困養於此,這兩朝天子與一代神君也只能出在這蕪城九百裏方圓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