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山中隱機坐 俯仰懷四方(第3/5頁)

宇文樹也聽明白了,他輕輕搖了搖頭:“小真人說的對,其實我擔心的不是形式上的三大戒會動搖,各門派都不會直接支持這種提議。但是你有一點誤會了,這天下修行人共守的三大戒與各門各派的門規不同。……比如七葉,他如果是終南弟子,終南派就有這個門規,他再傳弟子也得傳這種戒律。但他現在叛出終南另立海南派,如果不立這樣的門規別人也沒有辦法。那麽海南派弟子犯戒首先應該海南派自己處理,他們不處理或者處理不了則天下修行人都可以出手,這才是修行規矩真正的要害。……其實規矩的用處不在那三大劫本身,而是另外三個字——共誅之!”

風君子當初在我入門受戒的時候沒有仔細講過這個問題,今天聽宇文樹解釋我才徹底明白了。修行人違反三大戒,一般情況下都是各門自己處理,其實偶爾有人犯戒只要事情不是很大其他門派也不便插手或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如果有人犯戒為惡、禍亂世間,本門處理不了或者未處理,天下修行人有義務“共誅之”。

這其實是一件吃力也未必討好的事情,不僅危險而且容易招人非議甚至結仇。正一門取得天下修行領袖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歷史上經常自覺做這樣的事情,這是其他很多門派做不到或者無力去做的。所以三大戒的要害不在於自己守戒,而在於自覺維護紅塵安寧的信念與責任感是否動搖!

所以宇文樹的擔憂並不是三大戒的本身,而是後輩修行人信念。如果門規中不立此戒,門中弟子犯戒,本門仍然會處理或者其他人也會出手。但他人犯戒,此門弟子恐怕主動衛道的意願不強。這樣一來久而久之修行與紅塵之間的界線也會越來越模糊。比如付引輿的所作所為,修行人遇到了就應該出手,海天谷掌門譚三玄也是這麽做的,宇文樹接到江湖令也主動來接應我。但譚三玄為此險些喪命。如果天下無人出手,仍由付引輿做大,只要不危及已身就不管他,那麽修行戒律也等於名存實亡。

宇文樹看中我之處,就在於我萬裏追殺付引輿的“義舉”,此番作為簡直可以視作當今年輕一輩的旗幟。他最後嘆道:“我倒不擔心我們這一輩人,什麽都見過心性自然堅定,可是如今這一輩子弟,境界不到時恐怕很難理解修行真正的精髓。如果七葉在正一三山會上這麽一提議,就算改不了三大戒律,也會動搖未來修行界的根基。……別人不說了,就說我那個孫女宇文珂珂,自從上次偷偷跑到忘情宮之會,回來之後就天天七葉長七葉短,崇拜的不得了,就像她喜歡塵世中的那些影視明星一樣。七葉既然有此聲望影響,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

“七葉確實在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有他的想法,他想在最短時間內聚集最大的勢力,修行界無人能抗。至於方法,那是另一回事。……對了,我怎麽沒有看見宇文珂珂?”

宇文樹:“她在寧波市上學,今年讀初三,他爸爸媽媽也在寧波工作,只有節假日才回山莊。”

這宇文一家也很有意思,如果不知道他們在修行界的身份,旁人眼裏看起來與市井中的普通人沒什麽區別,這便是修行與紅塵界線的掌握原則。聽宇文樹說了這麽多,我不禁問道:“您老人家考慮問題如此仔細,那麽以前遇到過這種事情嗎?”

宇文樹:“當然遇到過,修行人破戒引出的爭端,六十年來已經是第三次。上一次在二十年前,起因就是你今日誅殺的付引輿。”

“是他?我聽說付引輿二十年前帶傷逃到大漠,不巧被譚三玄所救,就是那次的事嗎?當時倒底發生了什麽?”

宇文樹:“三言兩語說不清,到現在我也不是十分明白,因為當時我不在蕪城。此事經歷者都不願開口諱莫如深,我老頭子也只知道零星線索。”

“師兄,那你都知道些什麽?付引輿與蕪城梅氏又有什麽糾葛?”

宇文樹:“你問到了蕪城梅氏,當今修行界大多不願提及這一家族。二十年前的事,其實還要從六十年前說起。”

“六十年前?六十年前還沒有付引輿。”

宇文樹:“不要著急,聽我慢慢說。六十年前的宗門大會,蕪城九林禪院的法海奪魁,這你應該知道。但當時還發生了另一件事情。就是天下逼問梅氏……”

我所在的蕪城雖小,但在修行界的地位卻非常重要,它是天下修行人的根本重地。正一門、九林禪院、廣教寺都在此立足,還有世傳的幾大世家,這是天下其它任何一地所不曾有的隆重雲集局面。正一祖師俗家姓梅,在他那個年代,尚未有王重陽創全真教,道士大多可以娶妻生子,正一祖師也是蕪城梅氏的遠祖。蕪城成為天下修行道場之樞紐並非偶然,此地世代相傳有一個足以震驚天下的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