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可憐淩雲志 錯路忘春秋(第2/5頁)

想到這裏我又想起了當地的一首童謠,這首童謠流傳很廣,我小時候也學人唱過,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流傳下來的。我記得前面四句是:從雲水道,不見牛馬,青漪長潮,鐵樹開花……小時候不知道意思,現在看得古文比較多應該明白了。

俗話說虎從風、雲從龍,從雲二字指的就是龍。那麽“從雲水道”,指的是龍行走的水道。“不見牛馬”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江水寬闊,對岸看不清牛馬,那應該是洪水時的景象。於是我對風君子說了這首童謠以及我的想法。

風君子聽完之後點頭道:“這首童謠我沒聽過,但是《蕪城州府志》我看過。想當年修建金寶圩時的蕪城太守曾有遺訓——青漪江水道寬闊,但萬不可占用囤田,否則將因小利而招大害。蕪城的各處大圩少說也有幾百年歷史,唯獨這鯉橋圩和天門圩是解放後修的,占了青漪江的水道……這是怎麽回事?”

風君子不清楚鯉橋圩和天門圩是怎麽回事,我可是聽說過。這兩座大圩是想當年“農業學大寨”的時候修的,口號是要向“肥沃的江灘要糧食”。當時還有一種說法叫什麽“革命群眾多奇志,敢叫蒼海變桑田!”這兩座大圩很短時間就修成了,當地的勞動力幾乎都發動起來,就連我們村的金爺爺也上堤挑過土。青漪江這一帶本來是在山地之間,是一片開闊的灘塗濕地。後來鯉橋圩與天門圩修成之後,青漪江就剩下了一條之字形的水道。這兩圩落成之後,確實多了幾十萬畝糧田,但是青漪江的水患也更加頻繁。

“風君子,你的意思是說鯉橋圩與天門圩擋住了那條白龍的水道。……那白龍是從哪來的呢?世上怎麽會真有龍?”

風君子:“是不是真有龍沒必要去管它,看見了也就是看見了,看不見也真是看不見!……我告訴你,這條螭龍從白莽山潛龍淵中來,其實我今年四月去白莽山的時候就發現了,沒想到它真的這麽快成了氣候……我曾經對你說的蕪城大劫指的就是這場水患,所以我要留著黑如意對付這條螭龍……這下你明白了?”

“原來是這麽回事,我明白了。那條龍現在怎麽樣了?”

風君子嘆了一口氣,眼中有哀傷之色:“它剛剛修煉成形,卻發現水道受阻,想乘風浪沖開水道,卻又碰到了我。我沒殺它,也沒傷它,只是將它又鎖回到潛龍淵中……石野,如果你將來有空,去一趟白莽山潛龍淵,叫這條龍出來問問,看它有什麽要求,能幫忙的我們盡量滿足它……”

風君子剛才的行為,幾乎是以一人之力挽救蕪城幾十萬居民家園的大英雄。然而在這位“大英雄”的臉上,看不見一絲豪情壯志,坐在那裏反倒像一個悶悶不樂的泥猴。我問他:“為什麽?……為什麽你不自己去?”

風君子:“我沒臉見它!……你想想,假如你好不容易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有人非要說你的身份不合適,家裏條件不夠,不讓你去上,你會怎麽想?你如果是那條白螭,你會不會恨我?從它的角度,它什麽錯都沒有,是人擋住了它的水道……我不知道它是什麽東西修煉成龍的,但幾百年的光陰加上天地造化機緣太不容易,卻莫名其妙被我鎖回去了……”

風君子越說情緒越低落,聽得出來,他是從“修行”的角度來看那條龍的,覺得自己的行為很對不起它。我見他不高興,忍不住安慰他:“其實你也是為了幾十萬生靈,你保住了幾十萬人的家園、村莊還有田地。”

風君子淡淡一笑:“本來我是不想管的。這些人不尊祖訓,占用水道,圖小利而招大害。這種事情不插手,實際上也是法自然之道。但是我還是沒忍住,因為我不知道錯又在誰?……再說了,其實我還有一點私心。”

“私心!什麽私心?”

風君子用手指著青漪江下遊的遠方:“知道下遊二十裏的天門圩嗎?我父親現在就是天門圩上的防汛總指揮,他正帶著幾萬軍民守在青漪江邊……我如果放白龍過去,面對的是我爹!你要是我,你怎麽辦?”

風君子的父親我聽他偶爾說過,是蕪城市水利部門的幹部。沒想到這一次被派到天門圩做防汛總指揮。我剛才聽見那位大校接的電話,天門圩大堤的情況也相當危險。還好有風君子,趕在上遊的鯉橋圩截住了白龍。

風君子休息了一會兒,就說要回家了。他今天不回去他媽在家會很擔心的,收拾書包悶悶不樂的走了。看著滿身泥水的背影,我也知道這一路他趕來很辛苦,做了一件他不太願意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生活在世上,總要面對不得不做的選擇,越是高人這種選擇就越重要。比如說我,沒有風君子那種修為,就不用面臨他那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