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新錦衣衛(第2/21頁)

朱棣忍不住道:“道衍,你意如何?”道衍和尚道:“此乃必定會來之事,早在貧僧預料之中。試想大行皇帝崩於閏五月初十,新皇登基,龍椅尚未坐熱,七月份就發動削周王的事,派曹國公李景隆將周王全家押到南京,廢為庶人後發配到雲南,下手之快之狠,倒是超出貧僧的預料。現下箭頭已對準王爺了,這封公文只是起個頭,試試王爺的反應,大菜還在後面侍候著呢。”

朱棣點頭,沉吟未語。朱高煦插口道:“大師,您說咱們該怎麽著?”道衍卻反問道:“依世子及二公子看,這事該怎麽辦?”朱棣知道衍心思極為縝密,這事他心中早有定見,如此反問朱高熾及朱高煦,是要藉機讓朱棣聽聽這兩個兒子的高下。

朱高煦搶先道:“朝廷的第二步,必是解我燕王府的兵權。要達此目的,便要派人來接管屯兵重鎮,當前咱們最重要的,就是絕不交出兵權。如果朝廷來硬的,咱們就開打。”

朱高熾皺了皺眉,道:“二弟說咱們絕不能交兵權是對的,但我以為,朝廷若要來硬的,調大軍北上並不容易,而且師出無名。所以咱們可以接受朝廷派來的人,但部隊的掌握,層層節節全要抓在自己人手中。從現在起,便嚴格訓令各級軍官,凡部隊調動、備戰、作戰,只有燕王的命令才算數。給朝廷面子,咱們抓住裏子。”

朱能這時插口道:“倘若朝廷果真動員大軍北上呢?咱們是打還是不打?”朱高熾道:“若要避免真走到這一步,咱們可以聯合鎮守北方的諸王相互支援,讓朝廷投鼠忌器。譬如說,燕王與寧王聯手,朝廷恐怕就要三思而後行了。”

燕王府長史葛誠提出另一個問題:“那張侍郎上任北平布政使,我這裏的公務交是不交出去?”朱棣仍然不做表示,只把目光瞪向道衍,等他發言。

道衍微微點了點頭,道:“葛長史問得好。依貧僧愚見:交,一件一件慢慢交。不關緊要的先交,重要的便要抓緊了。”他轉頭對朱能道:“朱指揮這邊也是一樣。謝貴、張信盡管來,咱們眼下最重要的任務是練兵,絕對要掌握在朱指揮你和張玉、丘福手中,必要時王爺要出面相挺。總而言之,咱們先跟朝廷施個‘拖’字訣。”

燕王朱棣聽到這裏,終於低沉而嚴肅地道:“各位的意見都好。咱們可以預見朝廷在黃子澄、齊泰這批人操縱之下,必會一步一步對鎮守北疆的諸王動手,俺燕王府必是首要目標。咱們的做法,第一,朝廷這一道命令,表面上要乖乖接受,明日上奏摺,歡迎張昺、謝貴、張信快快上任。第二,軍政裏找些無關緊要的先交給他們,凡重要的,沒有俺的準許一律不交。第三,朱能告知張玉、丘福,你們三個都指揮僉事要抓緊練兵和募兵的事。第四,葛誠派你的右長史金忠跑一趟大寧,持俺的密函給寧王朱權。過了年,南京就要改元建文,咱還要率兒子……三個兒子都去祝賀,好讓建文放心。總之,咱們先拖,因為咱們還沒準備好。”

眾人齊聲呼諾。道衍和尚面露神秘的微笑,只有他了解朱棣,只有他知道朱棣“準備好”了要幹什麽。

洪武三十一年終於走入歷史。朱元璋從一個貧民加入反元義軍開始,一步一步登上巔峰。他從依附別人,到發展成自己的武力,南征北討,擊敗了所有的競爭者,將蒙古皇帝趕到漠北,建立了大明帝國。三十一年的鐵腕統治,有人稱為洪武之治,也有人說他是嗜殺的暴君;但這些都留待後世史家去評論,眼前的南京城正彌漫在新元“建文”的喜慶氣氛中。

鄭洽帶著章逸從皇宮裏出來。章逸頭一次近距離跟皇帝見面回話,心情頗為激動。

建文皇帝十分和藹可親,對自己招募訓練新錦衣衛的努力表示嘉勉。其實他有些慚愧,從鄭洽找到自己幹這份活,一共只招募到四個人,加上自己,新錦衣衛五人成軍:鄭芫、朱泛,一個原來在自己麾下的得力助手於安江,還有一個是他熟識且常在一起喝酒的江湖朋友,名喚“追風劍”沙九齡。此人一手點蒼派的快劍,在江湖上有很大的名氣,幾年前加入了京師最大的“龍騰鏢局”。這次章逸將他說服,便投效了錦衣衛。

建文皇帝倒是很了解地說,錦衣衛勢力龐大,要改變它談何容易?眼下第一步是建立一支武功高強而效忠新皇、擁護新政的衛隊,一方面做些正面的大事,塑造錦衣衛的新形象;另一方面則捍衛皇帝及皇宮的安全。至於擴大勢力、逐步掌權的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冒進而致欲速則不達。

章逸回想方才和皇帝對話時,相距不過十尺,一股沖動忽然閃過腦海:對面的皇帝若是朱元璋有多好,自己一伸手就可將他斃於掌下……但此時他冷靜地想,即使有這樣的機會,很懷疑自己真有那樣的勇氣。章逸有自知之明,他從來不是那種視死如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