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莊中備考忙(第2/2頁)

“心誠則靈”卻不是一句假話,中間各種道理要比字面上的意思深刻上不少。老人衣缽傳承,也是早已屬意於徐方旭。只是他早年一直糾結於孫向景的病情,心念不甚通達,故而一直難以對“道”有上更深刻的理解。直到這兩年一來,徐方旭先後得到了長生老人、仁欽桑布上師、太和真人和杏妹的幾番開解,這才放下心結,一時頗有些一飛沖天之勢。

天下的事情,從來都是時勢造就英雄。長生老人他們那一代,正好就是趕上了大宋開國之初,天下動蕩的時候,這才有一輩高人,應劫而生,也是備受逼迫,不得不成就自身,從而來對抗禍亂天地的一幹邪魔外道。

如今天下,老輩垂垂,已然開始紛紛離世,卻正又是一波內憂外患到來,國外西有吐蕃西夏,北有遼國,南有大理,國內又有彌勒教大興,一時局勢頗為不順。也是大宋國運在此,哪朝哪代開國之後都是這般,“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恒亡”,必須要經過這一番洗禮,使無論廟堂還是江湖,都有新一輩頂梁之人成長起來,天下才能再得數十年的安定祥和。

長生老人早年受困於誓言,一直在蘇州不曾離開,也甚少出手,其實早已有了徹底歸隱的心思。只是如今天下大局未定,一眾弟子又是有著諸多困難,他作為師父,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只求盡快將事情一一安排妥當,才能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

故而這段時間以來,長生老人一方面是為孫向景鋪平今後的道路,一方面為徐方旭繼承他的衣缽打下基礎,同時還在為陳風崇和清平夫人仔細考慮著想,卻是為一眾弟子都準備了後路,以防不測。

徐方旭心性擺著這裏,又有名師指點,自然不會覺得辛苦,只是一應地按照師父要求,苦讀苦學,又是從其中獲得莫大快樂以及安慰,平復了自從西寧回來之後一直不安的心神,只覺得日日都有精益,時時都有收獲,看著孫向景和惠博文讀書練武,又感受著師父師娘的倍至關懷,一時只覺得責任重大,立誓要守護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大宋自開國以來,也是一直重視文人,科考不斷。知道趙禎掌朝的時候,朝廷還是經常舉行科考,選拔人才,將一切可用之人選作“天子門生”,使其為朝廷所用,為百姓做事。

大宋的科考沿襲了李唐的路數,分作“鄉試”、“殿試”和“會試”三考。其中鄉試是為最基礎的一門考核,參考人員除了學識之外,還需要有一應的情況考核以及賢人推舉,一經考中,便是秀才及第,有了功名在身,日後行事卻是要方便上許多。

孫向景和惠博文都是年齡足夠,知識也是達標的,自然可以參加鄉試。至於推舉一塊,長生老人作為太祖年間的進士,自然是有權推舉,而惠博文在蘇州城中的俗家師兄師姐,也是頗有名望,自也有功名在身,只是沒有致仕,故而還能保留一個俗家弟子的身份。

長生老人的身份,自然不會出來推舉兩個小孩兒。否則他一出面,只怕兩個小孩兒無論考成什麽樣子,都是能夠順利被取中,卻是因為他在蘇杭一帶名望實在太盛。此事大宋科舉,還未出現“彌錄滕封”的操作手法,閱卷考官拿到卷子的同時,就知道了考生的性命以及許多信息,自然會有所偏頗。要是長生老人出面,也就起不到鍛煉兩人的作用。

當然,孫向景要是實在不爭氣,考之不中的話,長生老人背後還是會稍微用上一點點力量,也是在掂量他的分量之後,也要將這個方便給他,好為他日後發展做打算。

七月已是金秋,朝廷這一年也恰好舉辦了一次鄉試。就這樣,孫向景和惠博文雙雙在杭州參加了這次鄉試,以期獲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