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萬戶起紛爭(第2/3頁)

可惜武林正道還是比朝廷快了一步,當趙禎的軍隊集結完畢的時候,已經是正道進攻太玄教的前一天。當前天下局勢,朝廷還不能與武林撕破臉皮,故而趙禎臨了還是下令撤軍,沒將一眾正道和太玄教一起撲滅。

之前的情況是那樣,現在又有所不同。彌勒教和兩少林的爭鬥,歸根到底是武林爭鬥,朝廷原則上不能插手幹涉,只能作壁上觀。

令趙禎失望的是,最終,嵩山北少林擊退了彌勒教,福州南少林則是成了一片焦土。既然如此,朝廷就不能抽調兵力支援西寧,只能讓其自生自滅,或者天降奇跡,拯救西寧一城了。

隨後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趙禎的預料,卻是武林正道自行平復了南少林之事,不知為何,自發地前往了西寧城。當時眾人啟程的時候,朝廷對其實在是關注得萬分嚴密,只要這群人又一絲扭轉方向,朝著京城來的意思,各地駐軍就傾巢而出,一舉將其剿滅,不濟一切代價,也不能叫開封府陷入危局之中。

天可憐見,是朝廷之幸,也是武林之幸,更是大宋之幸。一眾武林人士熱血支援西寧,對朝廷的打算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雖然曾經十分靠近京城,最終還是擦邊而過,直奔了開封府旁邊的京兆府,險險避過了一場甚至不曾存在過的滅頂之災。也是沿途地方官員萬分克制,沒有一個忍不住拔刀相向,否則如今大宋的情況,只怕就大不一樣了。

隨後傳來的消息,更是叫趙禎以及一眾朝臣震驚,這支由武林人士組成的大軍,竟是在一天之間,將西夏兩萬精兵屠戮殆盡,一舉解除了西寧城的困局,將一場危機化解於無形之中,甚至還叫西夏吃了個小虧。畢竟,屠戮西夏人的,不是大宋軍隊,而是民間閑散勢力!

這樣一來,大宋相當於是將好水川萬余將士的損失扭轉了回來,甚至還小勝一籌,多坑了西夏人數千兵丁,一時占據了上風。要不是廟堂江湖有別,自有規矩存在,趙恒恨不得給這次參戰的所有門派一一頒發禦筆牌匾,獎勵他們護國有功!

只是如今西寧困局已經解除,朝堂上的困局卻是愈演愈烈。朝臣明顯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陳同光守城有功,理應重獎,江湖人不在廟堂之中,一應軍功都應該算在西寧駐軍頭上;另一派則認為武林人莫名其妙地前往援助西寧城,又是表現出了極其恐怖的力量,只怕是陳同光與他們有所勾結,威脅到了朝廷的統治權威,應該治陳同光一個大不敬之罪,抄家滅門。

實話實說,兩派觀點倒是都有其道理,一時也是叫趙禎為難。

趙禎仁治,是在朝廷統治穩固的情況下仁治;要是有任何人威脅到了朝廷的通知,只怕第一個跳出來的不仁之人就是趙禎。陳同光確實守住了西寧城,卻在朝廷之中埋下了對他不信任的根基,叫趙禎再是看好他,一時也不能貿然為他說話。

監護和廟堂,從來都是互相制約。如今江湖這般強大,朝廷卻是缺乏精兵良將。平衡似乎已被打破,皇帝對江湖的危機感自然也就油然而生。加上朝中以龐太師為首的一眾武將勢力,對江湖之人深惡痛絕,如今有了這麽大的把柄握在手中,他們自然要好生利用一番。借此狠狠打擊政敵對手,同時鞏固自己的政見,穩固他們一系在朝廷中的權力和地位。

幾次常朝和視朝,眾人對西寧之事都是未能達成一致。無奈之下,趙禎只得下令召陳同光回京述職,詢問當日具體情況,也好盡快做出決定。無論要賞要罰,都不應該拖延,時間太久,對朝廷賞罰分明的形象也是一種影響。

幾日之後,陳同光回到了開封府,奉詔入宮,參與一次視朝,同時述職,以供一眾朝臣對其功過做出評價。

朝堂之上,陳同光先是如實描述了西寧被圍前後,自己的打算以及做法。就這一點上,朝廷一早就收到了密報,了解得十分清楚,對陳同光的一應舉措都是十分滿意,也看好他安撫民心的能力,並無不妥之處。

隨後,陳同光又講述了自己與陳風崇和孫向景相識的過程,只是中間隱去了陳風崇的身世以及兩人的師門來路,只說是俠義之士前來投奔,一時激於義憤,憐憫城中一眾百姓,故而冒死出城求援,引來武林大軍。

這次回京述職,陳同光其實知道朝廷要問他什麽,自然也是一應地有所準備,言語十分縝密,萬無破綻能被發現。只是陳同光述說過程當中,發現龐太師臉色有異,似乎發現了他話語中不盡不實之處,想要揭穿。故而,陳同光直接拋出了重磅消息,直說此次事情之中似乎有彌勒教的身影參與其中,自己不知彌勒教是和自己有仇,還是和來投奔的武林人士有仇,反正他這邊有諸多證據證明,西夏人攻城之前,彌勒教曾在西寧城中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