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昔日舊恩情(第2/2頁)

陳同光到達西寧之後,首要之事就是先將之前把握在莫之代副官手中的一應防務盡數接手過來。原本兩位將軍交接防務,事項手續時最復雜不過的。雖然大宋律法之中,各地駐防將領都時常調動換防,以免其一家獨大,勢力積累,危急王權;但是尋常防務交接,卻也是十分不易。

好在陳同光在西寧曾駐守多年,對這邊的許多事情並不需要過多交接。加上他當年曾以一己之身拯救了西寧城萬千百姓的性命,群眾基礎倒也是極好。百姓們最是記得恩澤的,特別是陳同光那般舍己救人的大恩,二十余年中他的事跡在西寧城流傳不休,甚至有不少人家暗中給他立起生祠,日日上香祝禱,祈求他多福多壽。

故而此番陳同光接手防務,也還算是比較順利。也是莫之代的那位副官不曾多加為難,也沒有過分鼓動軍心,直教大家順順利利地認了陳同光這個大將軍,一應聽他指揮就是。因著兩邊都是一心將此事辦好,陳同光履任的第三天,莫之代的副將便移交了所有事務,自己返回蘭州城向莫之代復命去了。

西寧是宋夏邊防前線,駐守的軍隊比之江南郡城要多上十倍不止。故而一應的軍寨也不能靠得城池太近,只在城外十數裏處駐紮,以免攪擾百姓,也是為了最快對敵。陳同光作為一方駐將,萬軍之首,原本是在西寧城裏有一套朝廷劃撥的宅子的。只是他連日來忙於理順軍務,不曾有閑暇進城修養。加上他被流放了二十余載,身邊更沒有什麽奴仆之類,一個人住在空宅中也是寂寞,還不如就在大營裏與一眾將士同吃同住,排遣寂寞的同時,還能彼此溝通交流,磨礪默契。

西寧城裏的百姓也是聽說了陳同光的歸來。在經歷了一開始的不相信之後,百姓們個個喜極而泣,欣喜若狂。畢竟如今西寧城中的青壯,大多都是陳同光當年舍軍糧救下的幼子,對他最是感激不過。加上當年那些年輕小夥姑娘,如今也成家立業,成了一門之中的頂梁柱,對陳同光的敬仰更是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下一代的思維。故而陳同光履任第五天頭上,西寧百姓們自發集結起來,怕不是有個上千人,個個攜帶了自家最好的酒水糧食,來到大營中犒賞軍士。

陳同光聽得副將來報,自然也是受寵若驚,連忙出帳迎接一眾父老鄉親。眾人一見了陳同光,又想起當年他年輕挺拔的模樣,知道他這些年裏為著當年的事情吃了不少苦,個個都是淚如雨下,年紀大些的更是納頭就拜,怎麽也拉不起來,直撲在黃土沙地之上哭得萬難自持,幾近軟倒,一時將大營前的一片沙地都被浸濕了。

陳同光更是百感交集,又哪裏敢受父老鄉親們的大禮,幾番勸阻無效之後,他自己也跪倒在地,亦是老淚橫流,萬難想到還有與諸位父老重見的一日,也感懷於眾人一番深厚情誼,自是心緒激蕩,更有萬丈豪情橫亙胸臆,只要叫他這個五十余歲的糟老頭子像年輕小夥一般長嘯幾聲,舒暢胸懷。

亂了好半天,鄉親們才互相攙扶著起身,連忙將自家尋常三節都舍不得吃的上等食材奉上,請陳同光及一眾將士們大快朵頤,也算是為大恩人陳同光接風洗塵。陳同光連忙說這不合規矩,萬不敢收;鄉親們卻說這不是賄賂之類,而是償還陳同光當年舍下的軍糧,只求他萬莫推辭,否則西寧一城百姓都是心中難安。

正在兩方推辭之際,只見百姓身後,如今西寧城的一眾文官也趕了過來,與百姓和軍士都打成一片,自是歡笑。一眾官員拉著陳同光的手,要這位遠離官場朝政二十余載的老哥哥放心收下百姓們的饋贈,直說自己等人近日自會向朝廷奏明此事,力證此乃陳同光早年積下的恩得福報,是軍民魚水之情的最好表現。

也是陳同光當年太過傳奇,拼著一己之身流放,救活了西寧萬千百姓不說,還生生叫當時的西寧文官個個淩遲梟首,可算得上是不虧。如今趙禎仁治天下,比之先皇的苛政要好上許多,加上又是皇帝天子親口替陳同光翻的案,西寧的一眾官員再傻,也不會在這個關頭跟陳同光為難,否則就是引火燒身的愚蠢之舉了。

陳同光這才收下百姓們的贈禮,又是大禮拜謝,直叫一眾父老又是跟著還禮,一時大營中亂成一片,混亂中透著無盡的祥和熱鬧,又是十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