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道接哀慟(第2/2頁)

在場眾人之中,有不少都是天禧年間便在朝為官的,倒是認得這陳同光;其中不少人還在當時他被流放的時候暗中幫過忙,或是出於同僚一場,或是為了給龐太師添堵,多多少少還是出了些力,有些恩情在。

原本陳同光的罪行就不是什麽大罪,當年失了軍糧也是有情由在其中。只是陳同光為了保護同僚下屬,一意地承擔了所有罪名,壞了龐太師當時的計劃,才被他刻意針對,區區小事便獲了個流放之罪,導致其近乎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朝中自有規矩,有些規矩卻是不能拿上台面來說的。陳同光的流放是龐太師力主,真宗皇帝親口判決,理當是絕無可能翻案的。但是如今真宗皇帝已然殯天,龐太師又主張重新啟用,雖然不能免除其之前的罪責,但是倒也能重新起用與他,也不違祖宗的法度。

趙禎看著陳同光這副樣子,心下也是有些不忍。當年陳同光被流放的時候他才十歲,並不知曉其中內情。到得他自己當了皇帝,劉太後去世之後,他也曾翻閱過之前的档案記載,知曉了陳同光事情的原委,為他感到十分委屈,又覺得他實在是個難得的勇將,頗覺可惜。如今龐太師主動為其翻案,趙禎自然願意,作為交換,便也一力壓下了莫之代的事情,只作無事一般。

陳同光當年也只是個守軍,不是京官朝臣,尋常無權上殿面聖,一時到了這垂拱殿中倒也有些緊張拘束。他已無官職在身,自然就沒有朝服,一身布衣站在一眾頭戴五梁冠,身著緋羅袍,腰系銀草帶,挎著白玉劍的大員中,顯得有些寒酸可憐。不過他這一身氣勢聲威,倒還是十分淩厲,叫人一眼就看得出曾經是個悍勇武將。

只見他微微低頭,謹遵不得仰面視君的規矩,向著上首龍椅之上的趙禎行了稽首大禮,待得趙禎喚他起來,才朗聲稱謝,又跪了幾息之後才緩緩起身,依舊低頭垂手,站在趙禎面前。

周圍朝臣都是暗暗稱贊,心說這陳同光布衣多年,禮數倒還是十分周全,不曾失了分寸。臣子上朝,站在龍案之下,不得仰面視君,否則就有刺王殺駕之嫌;拜見皇帝之時,依《周禮》所載之“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之言,行稽首大禮;待得皇帝免禮,還要再跪片刻,以示禮出誠心。

趙禎看著這陳同光站在下面,倒也不卑不亢,一應的身段還是軍人一般,心中便也稱贊,便問起陳同光這些年來的情況。

陳同光回應倒也十分周全,只說奉天命遠行,雖在江湖偏遠,卻也無時無刻不掛念著朝廷社稷,不敢有一絲懈怠。

趙禎更是高興,忙問他是否願意再為朝廷效力,仍做那西寧守將,抵禦西夏叛軍,護衛大宋江山。

陳同光又是跪倒在地,朗聲說自己雖已年老,卻時刻不忘朝廷,願意即刻啟程,趕赴西寧,驅逐西夏叛軍,守衛一方安寧。

趙禎見他如此,便也當即下了詔書,賜封陳同光為五品寧遠將軍,理西寧兵務,著他不日啟程,帶著趙禎的聖旨和樞密院的公文,攜虎符前往西寧,平定西寧之事。

一眾朝臣都是一驚,卻不料這陳同光甫一回來便官復原職,仍授五品銜,卻也算是一個大將軍了。眾人再看旁邊老神在在,面帶微笑地龐太師,這才知道在揣摩皇帝的心意上,他們卻是還比不上這位老奸巨猾的太師,卻是落了下風,只怕莫之代的事情也就能就此善了了。

果然,趙禎隨後降下口諭,寧夏守將莫之代瀆職有責,念其悔過,追回糧草,將其由三品樞密直學士降為四品忠武將軍,以觀後效。

雖然這樣一來,莫之代相當於從樞密院文職變成了武官,官階還降了一品,理論上講地位大為不如。但是他始終沒有收到大的責罰,有著龐太師的庇佑,在寧夏守土一兩年有功之後便能官復原職,甚至更進一層,卻是叫眾人這次原本大好的機會一時落空。

大宋重文輕武,只要是武官,無論何等品階,見了文官都要行禮。但是像莫之代這種太師門生,卻是無論在樞密院授文職,還是在外授武職,普通文官都無權受他的禮數,也是一種不能拿上台面說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