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妝成秋娘妒(第2/2頁)

此番西夏戰事吃緊,龐太師也準備再派幾名門人前去,那位年輕將領莫之代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龐太師雖不欲西夏勝了大宋,卻也不想大宋就此將西夏滅國,中間多有算計,卻不能在樞密院中與眾人說出,只得在此跟幾人商量。

莫之代自是贊同龐太師的意思,更言要為太師赴死,自請領兵駐守大宋邊防。龐太師十分滿意,對他說道:“此番戰事,你自然是要去的。只是邊防駐軍,與你仕途不利,無論戰勝戰敗,都有諸多後患麻煩。我有意派你駐守蘭州,離那前線西寧一州之隔,做個後手防備,也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莫之代又謝太師賞識提拔,再表了決心。在座眾人中雖還有武官,卻也不覺得心有不平。畢竟這西夏戰事紛擾復雜,不僅事關大宋邊防穩定,更與朝廷裏幾方都有諸多牽涉,稍有不慎,死生危局不說,更是隱隱幹系仕途;幾人都是有軍功在身的,卻不欲與莫之代爭這點功勞,也自向其道喜,又當著太師的面承諾會提供一應方便。

龐太師看著莫之代,又覺得愈發喜歡。他門生眾多,這等忠心的卻也只有幾個。想他以一朝太師之位,將尊去相處一眾門生,卻還有人不識擡舉,位居高位之後隱隱與他作對,暗地裏還勾結些江湖野人,處處尋些麻煩與他,也叫他暗恨不已。兩相比較,這莫之代卻是難得的忠義人物了。

有宋一朝,朝堂上黨爭歷來不斷,文人間互相攻訐。特別是趙禎繼位之後,因著世事清平,朝堂中文人之間的黨爭就更是屢見不鮮。孔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唐宋一代的文人卻是結黨成癮,多有事端。就說後世聞名的範仲淹一人,也曾為自身派別與宰相呂夷簡多次沖突,於天聖七年和明道二年兩次上疏,兩次遭貶,其中卻也有龐太師一系插手其中,叫兩方都討不得好處,其中種種因由腌臜,卻不是未處其中之人所能想象的。

商議了西夏戰事,龐太師又與眾人提起朝裏的許多事情,借著這太師府書房隱蔽,將往日裏不能說的意思都表與幾人知道,也好叫他們在日常朝政裏多多配合協作,共同穩固龐太師一系在朝廷中的勢力。

眾人密會許久,龐太師才著人將幾名門生一一送出,自又是十分警惕。

一時眾人紛紛離開,許久之後,太師府裏也漸漸安靜下來,熄了大部分燈火,只有少數府兵還在巡邏。

書房外,某處回廊大梁之上突然傳來一陣窸窣聲響,一條人影裹在黑衣之中一躍而下,在黑暗中無需火燭,準確輕巧地摸入了太師書房之中。

原本太師的書房是府中的禁地,守衛也是十分森嚴,其中存有的許多文書都是機密大事,一旦流落外傳,後果不堪設想。今日龐太師更得了那繡帛,自是加派了人手守在院外,縱是一只飛蛾也進不去的。

只是眾人不曾想到,先前莫之代發現的那名刺客卻一直躲在院裏回廊中,此刻正在四下逃竄的那人又不知是誰。

這人躲過了龐太師的衛兵,一直隱身與此,也是罕有的高手人物。只見他悄無聲息地摸進了書房,輕車熟路地尋到了書架上那處暗格,取出盛放繡帛的錦盒,稍微檢驗,便一把塞入懷中,又自潛出。

也不知這人用了什麽手段,竟真被他從太師府中混出,貼著墻角陰影,一路潛回了外城一處勾欄之中,進了密室。

知道此刻,這人才摘下蒙面的黑紗,竟真如莫之代懷疑的一般,卻是那位周身上下雪白一片的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