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見面好相認(第2/3頁)

原本兩情相悅的事情,怎麽也輪不到徐方旭一個師兄插手。只是長兄如父,此刻又有了老板娘的提醒,徐方旭也不敢大意,畢竟兩人一個年輕妄為,一個深情大方,若是真出了什麽事情,自己也難辭其咎,只得硬著頭皮挑明了此事,與孫向景說個分明。

孫向景一聽徐方旭所說,頓時面紅過耳,直說自己不過與那楊瓊妹子投緣,兩人朋友一般,自有分寸,斷不會如徐方旭所想那般。

徐方旭聽他這般意思,也不便多說,只又囑咐了幾句。

孫向景雖是得了徐方旭的告誡,也滿口答應了,心裏卻總是覺得不妥,知道自己待那楊瓊卻是比一般朋友好些。始終是大宋男女大防森嚴,孫向景也很少有機會與這等開朗女子來往,兩人既是投緣,也讓他感覺新鮮。

徐方旭從小帶孫向景長大,便如那老板娘所說一般,自家的孩子自家知道,孫向景的心思他其實知道六七分。只是話已至此,再多說不僅無益,只怕還會生出禍患,只得暗自思索,倍加留心。

第二天一早,徐方旭便應那老板娘所說,要前往天龍寺打聽消息。孫向景昨日便於楊瓊約好,不能跟他前去。徐方旭也想著此行並不為求醫,帶不帶孫向景也是一樣,既然他與人有約,那就隨他也罷。更深一層,徐方旭也是希望孫向景多余那楊瓊姑娘相處,磨去了那初見的新鮮勁頭,兩人自然就能正常相處,自然不用自己多費心。

徐方旭想得輕巧,卻不想那楊瓊也是難得的女子。相貌出眾自不用說,性子也是難得的好。她與孫向景相處一處,兩人俱是赤誠心性,少了許多彎彎繞繞,竟越是相處越合得來,一兩日間便如多年相知一般。

那老板娘昨夜也交代了楊瓊許多。她自是生身母親,血脈親情,說話比徐方旭少了許多忌諱,直把整件事從頭到腳與那楊瓊姑娘說了個通透。母女倆都是那直來直往的性子,一夜間竟將這事說得通透敞亮。楊瓊自坦誠對孫向景頗有好感,自己與他相處頗為愉快,至於之後種種,自有緣分,也不必多費腦筋。那老板娘見自家姑娘有了主意,竟真不多管,只要她愛惜自身,不許他倆做出出格之事。

也是這兩母女直率如斯,坦誠肺腑,三言兩語間便能將種種說得透徹明白。試想世間種種,若都能與她母女二人一般,只怕能少許多爭端,多不少和氣才是。

孫向景與楊瓊各自說起昨晚遭遇,都是覺得好笑,兩人始終小孩心性,說清了便不再掛心,約著出城遊山玩水去了。

又說徐方旭到了天龍寺,費盡了口舌,才求得寺中高僧一見。這天龍寺原本是大理國的國寺,百余年來有不少皇室在此皈依修行,前代大理國王段素隆也是出家在此,自然不是等閑能夠進去的。也虧了徐方旭有法子能求見得寺中高僧。

那位高僧聽了徐方旭的述說,也覺得十分憐憫,只對這長春谷之事卻真是一無所知。高僧慈悲為懷,有心相幫,竟召集了寺中眾人,一一詢問;見無人知曉,又自請了幾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一同翻閱了寺中所藏經典,也是只言片語都不曾找到。

徐方旭實在無奈,只得多謝了高僧,又給足了布施,失望而歸。

與此相隔千裏,杭州城外,長生正在書房苦讀那仁欽桑布上師賜予的《四部醫書》殘本,希望能從其中獲得些許啟發。

師娘端了一碗茶水進來,見長生老人眉頭緊促,便勸他休息片刻,先用了茶水。

徒弟們不在身邊,長生老人自然不用顧及師道尊嚴,也不端那架子,擡頭便與師娘鬥嘴,說道:“你成天說心疼向景,我為他查閱醫書你又阻撓,難不成你還能為向景去病保命不成?”

師娘聽長生老人一說,頓時臉色一變,做出嗔怒模樣;隨即便繃不住臉,噗嗤一聲笑出,幾步走道長生老人書桌前面,一拿架勢,開口便唱到:“官人官人不必憂在心,聽為妻對你說分明:幼年幼年也曾學醫道,為求經南海拜觀音。凈瓶水養我慈悲性呀慈悲性;紫竹林常存菩薩心呀菩薩心。救世人良醫勝良相,存厚道今人比古人呀比古人。”[*]

師娘這唱段竟是十分奇怪,與各種曲牌調子都合不上。長生老人卻是早就習慣了一般,呵呵一笑,說道:“好一個‘今人比古人’,你且說說,那長春谷是哪位‘今人’所說?你此番誆了他兄弟兩人遠行,不知是存了何等‘慈悲性’呢?”

師娘也不生氣,只說道:“長春谷麽,他們自然是找不到的。只是兄弟倆成日裏在這莊子裏待著,也沒有什麽裨益。不如讓他們多出去走走,各處看看,說不定途中得了姻緣,方旭能給你帶回個兒媳來,豈不是一樁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