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第2/7頁)

馮武唯唯地答應了,告辭出來。這次他雖已面對了忠順王,卻沒有動他的意思。

因為野心勃勃的忠順上並不是一個人想做皇帝而已,他背後還有一堆野心勃勃而不安份的人,他們代表著一股勢力,不把這股勢力拔除,天下不會安定,另一個有力者又將代之而起,領導這股勢力作怪的,即使他們中間沒有這樣的人,他們也會去找一個的。

能被他們看中捧出來的人,自然是個相當有實力的,而且也是個很有份量的人,朝廷中,如此身分者還有好幾個,那是太祖傳下來的惡例,太祖起自江湖,有了天下之後,為了保萬年基業,不肯相信外姓,大削功臣的權限,遍封宗親子弟,使他們都成為很有勢力的人。

這位老祖宗的算盤打得很如意,大權盡落宗姓子弟手中,不管如何紛爭,江山不會落人別姓,宗廟中他這個老祖宗始終是高在第一位的。

由朱氏這一家族來看,這個打算的確不錯,只是苦了後來當家的子孫,每一位後繼的皇帝,都無法掌握所有全部的天下,大權一直在被一些有力的宗室親王分享著。

忠順王只是實力較強的一個而已,因此,要想天下太平,最好還是把那些推波助瀾,光風作浪的傑臣悍將一起拔除掉,使得那些宗室們沒了外援支持,才會變得安份。

南宮世家一直是這些宗室們爭取寵絡的對象,不過他們一直維持著超然的風格,不參與政權的紛爭,這次南宮少秋是迫於情勢被卷了進來,也受到了官家的請求,務必要根除後患,所以南宮世家才只好繼續幹下去。

過了一天,忠順王果然開始透過莫紀南,交給馮武一些資料和人名,馮武也很盡心著力去辦,他那一組人幾乎是馬不停蹄,日夜都在為查證而忙碌,但是人人高興,任勞任怨而不發一句牢騷,因為他們的忙碌有代價,有收獲,汪振尤其高興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誇說馮武的能幹。

這個年輕人得以拔擢,是他一力為之,事先還向南宮少秋懇求了一陣子,那時倒不是為了錢,只是為了他欠神武將軍一個老大的情,借此還掉而已,他向馮武開口索取的代價,實在是低得不能再低了。

他也一直不知道南宮少秋與馮武私下的交易和磋商,南宮少秋在表面上還故意地刁難挑剔,蘑菇了幾天才答應下來的。

沒想到這個馮武還的確能辦事,接任下來才三個月,就已經接二連三地辦下了不少的大案子。

當然也問到他消息的來源,馮武卻笑而不答,或是避重就輕地說有人向他告密的。

廠衛密探的大档頭,有一筆經費可以私自動用,那就是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線民耳目。

這筆錢雖不多,也不算少,但大部分人都人了私囊,成了變相的津貼收人了。

只有馮武是充分地利用了那筆錢,而且每次案子上,他也支用了一筆很可觀的告密獎金,這也是份例上特準的,也沒人認為不當,因為那個時候,這筆錢已經算是小錢了,何況是出在明帳上,由繳庫的帳目上開支,也沒有分潤到別人的好處。

馮武把這筆款子人了自己的私帳,他無須付給誰,資料是忠順王提供的,當然不可能向他討取獎金。

在忠順王面前,他絕口不提這一筆收人,充分地表現了一個人的貪欲,忠順王當然是知道的,卻對他更為放心了,一個貪婪的人,才是容易駕馭的人,更不可能與南宮少秋有關系,因為南宮少秋管理廠衛,作風大變,嚴禁部屬藉職權而貪索的,小便宜沾了,他可以裝糊塗,撈得太兇,他立刻加以幹涉了。

馮武的私下收入太多,南宮少秋也不只一次地向汪振抗議過,但汪振卻一再地為他辯解,說馮武的確能幹,他的那些開支確屬必要,因為他打聽到許多別人無法打聽的消息,當然不可能平白而得的。

汪振是為了自己大筆的收入而支持馮武,兩三次之後南宮少秋也不說話了,因為馮武的表現實在特殊,汪振卻更是振振有詞了。

所以這一陣子,馮武又忙了起來,他不知從那裏弄來的資料,居然一口氣查出了將近十個大貪官,而且是以前忠順王事政宣布他身死之際,曾經頒布了一諭旨,傳令天下各督撫兵鎮,叫他們凡是與忠順王有勾結的,即刻自首詳陳,朝廷一概不究,如果隱瞞不報,或是呈報不實,隱下重要情節者,一經查獲,將嚴懲不貸。

當時雖有一些人自首的,卻都是與忠順王走動得太明顯的,但他們所呈報的情節卻避重就輕,沒有一個肯承認參與謀叛活動的,同時也推說忠順王找到他們頭上,格於情勢,不得不敷衍一下。

現在,馮武又把這些人給挖了出來,詳詳細細地摭拾了各種證據,包括了各種往來的親筆函等。鐵證如山,使他們無從推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