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雙寶山大戰(第4/11頁)

  按兵不血刃便可克敵為上策的說法,這不是一個絕妙的計劃。因為會有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因為周軍的傷亡會非常慘重,甚至比遼軍還多。但相比之下,目前為止這是個成功幾率最高的計劃,而且是個不需要太多準備就可以實施的計劃,可以用最短時間沖過雙寶山直撲幽州城,不給遼軍喘息的機會。

  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沒人會提出異議。各營將官立刻按部就班進行準備,五天後,兵馬就已經全部安排妥當,意圖也交代清楚。又過了兩天,需要的武器、工具也都齊備。柴榮收到各營準備妥當的匯報後當即下令,第二天五更時實施攻擊計劃,勢必一舉奪下雙寶山。

  可計劃總沒有變化來得快,越是迫切、越是成功在即的事情,發生變故的幾率往往也最多。周軍第二天攻占雙寶山的計劃也是一樣,變故出現在前一天日頭還未完全落下山的時候。

  當時柴榮帶著李重進、呼延穆等一眾將軍、謀士正在兵營中再次檢查各項準備,忽然遠遠聽到營門瞭塔上警鐘長鳴。他們趕緊上馬趕到營門口,卻發現來的小隊人馬是大周西北道糧餉都監李晏和他的護衛隊。

  李晏帶來的是個壞消息,他此番回去籌集督運糧草,結果在就近的幾個州府都未能籌到。這些州府最近不但官庫沒有南來糧食入庫,而且市面上也糧食緊缺,百姓紛紛搶購儲存。因此近半個月裏糧食的價格瘋漲,同時上漲的還有茶價、肉價、絲綢價,鹽價、銅鐵價三司專管,雖然未曾上漲,但市面上根本無貨。後據驛站報傳,造成這些的原因是南唐增加過境貨物稅金。吳越、南唐的糧鹽都不北運了,因為過境稅金加收之後販賣糧鹽便無利可圖。大周的糧食平時自給自足絕沒有問題,但遇到這樣的征戰,不但需要本國以往的儲存,而且還需要從其他國家購買。現在不但是沒得買了,而且本國還出現搶購儲存的現象,那大軍所需的糧草便無從籌集了。

  糧草供應不上,那麽雙寶山攻占下來便沒有任何意義。此處沒有城防居民,就算繳獲了遼兵的糧草也只夠維持周軍幾日。而過了雙寶山便是金沙灘,金沙灘的名字雖然好聽,其實就是一片沙漠。遼人一般是用大量牛馬背負用水過沙漠,水可飲用,牛馬屠宰之後便是食物。周軍不可能像遼人一樣趕著大批牲口出征,必須是要攜帶大量糧草和水才能過去。雖然金沙灘這個沙漠範圍不算太大,以現在軍中尚存的糧草應該可以走過沙漠。但過去之後如果不能將幽州一舉拿下,或者在過沙漠時出現什麽意外情況的話,就好比上一次的沙塵暴吧,那麽攜帶的糧草和水就不夠用了,到時不用遼軍攻殺,幹渴和饑餓就會讓周軍全軍覆沒。

  柴榮正為糧草的事情郁悶,忽然又有南疆急報。呈上來後柴榮一看不禁大怒,原來蜀國兵馬突出西川道,帶著大量糧草往秦、成、階、鳳四州集結,大有圖謀中原之勢。這四州原為中原範圍,契丹滅後晉時,蜀國趁機攻占。大周始終將這四州當成心腹之患,因為借助這四州為落腳點,蜀國可以隨時侵襲大周腹地。柴榮征戰北漢、大遼之前,也考慮到蜀國這方面的危險。但一個是蜀國現在兵馬強盛,屬地富庶,要想攻下這四州並不容易。而且突然間對鄰國用兵師出無名,不像北征,可以借著從遼蠻手中重收幽雲十六州的名義。於是北征之前他派特使與蜀國交好,並且結盟共禦西邊吐蕃國,所做這一切就是用來防止蜀國往自己的要害處來一刀。另外,他此次出征為未將實力最強的禁軍帶出,也是預防其他方面會有異動。可沒想到蜀國還是不守信義,竟然在自己大戰的緊要關頭,趁著周國出現動亂,做出歹毒的小人行徑來。

  怎麽辦?眾將軍謀士都等著柴榮拿主意。柴榮長嘆一聲:“看來天不佑我就此收復幽雲十六州,讓遼蠻苟以殘喘。明日拔營撤兵,回聖京再作計較。”

  世稱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主,由此便可看出此譽不虛。他思維縝密,能收能放,咽得下也吐得出,絕不會因為口邊之食而不顧足臀之痛。

  這次是周兵北征遼國最好的戰績。幾年之後柴榮再次攻打遼國時,雖然連克兩關三州,卻突染疾患,再次被迫回師,連雙寶山都未能攻到。何以如此,其中未解之謎後面書中會有詳解。

  也是因為周兵從未能闖過雙寶山到達金沙灘,無法了解金沙灘的真實環境、地理特點和暗藏危險,這才會有後來北宋時楊家將被困金沙灘,一番血戰八子只余兩子的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