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長安亂象(1)

整個臘月裏,朝堂上都爭鬥不斷,但政務也並未耽擱。

安祿山叛亂已基本平定,現在就是敘功議賞的階段了。高仙芝到達長安的時候,便將他與封常清聯合署名的奏折遞到了兵部,再由兵部遞進臨時內閣。

經過半個月的激烈爭辯,對於立功將士的獎勵終於下來了。

高仙芝由密雲郡公晉升為密國公,封常清被封為陳陽郡公,高仙鷹得了涼縣侯的爵位,另外還有賞賜的永業田、功勛田以及錢帛若幹。其他參戰的將士也各有升賞,戰死的官兵也會有撫恤。對於軍功,朝廷一向是予以重賞,並不吝嗇。

雖說高家封公封侯了,卻因皇帝病重,沒有上過朝,因而誰也沒資格在長安賜下國公府或是侯府。父子二人也不在意,依然安安穩穩地住在安西會館。這裏有廚師做飯,有婢女收拾打掃,有婦人幫忙洗衣,一切瑣事都不需他們操心。而安西會館的客人本就很少,現在整個會館上上下下的人都主要在侍候他們,個個誠惶誠恐,殷勤備至,讓他們過得很舒坦。

每天早上,他們都會去上朝。雖然每次都要看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覬覦目光,聽她們不大尊重的調戲,但李恪、李隆基等人都會出面幫忙,並不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對於政務國事,他們只對與軍事和西域商路有關的事務發表意見,遇到其他民生經濟官員變動升降等等就不怎麽吭聲了,即使發言也總是不偏不倚,就事論事,不暗示,不攻擊,可謂相當的知高低,有眼色,令各方勢力都比較滿意。

他們到達長安不過半個月,就赴了數場邀約。父子兩人寫折子看軍報還行,卻不會寫詩作文,到那裏也不過是湊個數,表明態度,然後就是坐在一旁陪著賞雪飲酒聽曲賞梅,等詩文書畫作好後聽聽名家點評,跟著捧捧場,起起哄,看個熱鬧。當然,因為兩個都是出身行伍的粗人,對一些有心人話裏藏著話的點撥與試探,他們就完全聽不懂了,都只能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然後笑著從字面意思上回答,讓那些人暗罵“粗鄙、蠢鈍、庸俗”,卻無可奈何。

父子倆明明驍勇善戰,能在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有萬夫不當之勇,卻能謙遜謹慎,進退得益,讓那些名士與重臣都刮目相看。漸漸的,他們在朝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只是以後在長安將任何職,依然沒有定論。

年關將至,各地藩王已經動身,負責清剿叛軍余孽的郭子儀、哥舒翰等名將也奉旨往長安來了。繁盛的帝國都城越來越熱鬧,紛爭也越來越多。

這一日休沐,乃是永平王李成器的生辰,李隆基在前日上朝的時候親切友好地隨口發出邀請,隨後永平王府又鄭重地送來了請帖。

永平王李成器、衡陽王李成義、臨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範、中山王李隆業以及早逝的汝南王李隆悌都是李旦的兒子。他們不像李顯的兒女那樣成為生死仇敵,一直都很相親相愛,兄友弟恭。本源歷史上,李旦復位後,議立太子,惟一的嫡子同時也是長子以前還當過太子的李成器堅辭太子位,二皇子李成義也推辭了,全都大力舉薦三弟李隆基,助其成為儲君。李隆基即皇帝位後,對兄弟們也很友善,封了實權高官,將郡王爵全都升為親王爵,終其一生沒有相疑相殺。這四個兄弟也無一叛亂,對他非常支持,對“開元盛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們簡直算得上是皇家的典範,也因此受到許多官員的推崇與支持。

這幾兄弟現在都在長安,對高家父子都釋放出了善意。高仙鷹琢磨著,如果他們發動“景龍政變”時,要自己與父親率部曲攻進皇宮,誅殺韋後與安樂公主,他是很樂意這麽做的。

過去這半個多月裏,韋後三次派人,召他進宮,但他每次都推辭了,用的理由分別是吳王李恪邀請他赴會、許王李素節請他去賞梅、幾位內閣的老大人要聽他匯報安西都護府的軍務。

若是皇帝招他進宮,這些借口當然不管用,他也不能抗旨,但只是皇後的懿旨,並且出自一個不被大多數皇族、勛貴與官員待見甚至厭惡的淫婦,他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奉詔。韋後雖然憤怒,在宮中摔碎了無數器具,卻也無可奈何。

那個妖異美男青筮卻並不生氣,反而屢次安慰韋後,手段百出,將她哄得眉開眼笑,通體舒泰,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將其他養在宮中的男寵都忘在腦後。

他的一舉一動都有杜漓盯著,有什麽異常都會及時通報,因此高仙鷹對他忽然不再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的舉動並沒有多想。這天午時之前,他帶上禮物,就與父親去了永平王府。

永平王李成器今年虛歲二十七,算不得整壽,卻把自己的生辰宴辦得很熱鬧。他清雋溫和,雅擅音律,既能理政又能審時度勢並順勢而為,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酷肖其父李旦,所以才能榮華一生,並得到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