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本卷終局(第4/59頁)

李斯和應龍兩人俯視著始皇陵這個巨大的工地,這個細節真實豐富,本質卻荒誕不堪的‘天宮’‘地宮’之中,種種反重力裝置,引力武器,能量武器,單兵武器,高科技設施以一種改頭換面的方式重新出現,大量包括燈光、通訊,能源方面的設施改換成一種古樸,帶有戰國時代審美特征和仙文化的外觀,重新上市。

包括無線網絡和無線電路,特殊的能量構體能夠接收無線發射的電流,做出發光,加熱,制冷等種種功能,這裏的燈光又幾種不同的造型,包括‘明珠’懸浮的‘燈火’乃至頭頂仿佛真實的日月星辰。

這些別出心裁的燈具,實質上是非常發達的能量科技,但在仙文化的包裝下,誰又能否認這是仙人的手筆?如果將一個合格的共和國公民定義為仙人,那麽他們的能力未必就比傳說中的仙人差,說不定還強大許多,畢竟現在可沒有後世網絡小說那一堆嘴炮,現在仙人的逼格,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行星內的程度,對於共和國這種高維文明來說,只是小意思。

仿佛水銀一般的液態金屬貫通著整個始皇陵的各個分支,這些液態金屬是大量的納米機器人構成,是共和國在戰爭天網的基礎上,進行的物質智能化研究成果,因為可以自我復制,所以在虛擬神格‘秦始皇’利用神力制造一部分後,它的供應能力就指數型的增加。

如今通過這些真實再現始皇陵‘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的場景,為制造一個仙秦文明,續接中華文明源頭提供不可辨駁的證明。

李斯感慨道:“等會我把《鬼吹燈》翻出來,按這個為教材營造始皇陵的基本結構和細節,在加上《神話》虛擬的懸浮天宮,務必要讓始皇陵震撼此時的中國人。才好為仙秦文明出世,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而應龍去監督兵馬俑(戰爭機器人)改造工程則非常無語,負責人,代號“蒙恬”向他介紹道:“目前重點改造的是秦弩,本來我們準備設計成秦弩外形的小型導彈的,弓箭大小的導彈以我們的技術射程已經可以跨洲了。殺傷力高達九千噸TNT,但李斯反對。”

應龍無語道:“現在我們的主要敵人是連重火力都沒有,子彈的湊不齊的中國軍閥,有必有設計這麽誇張的武器嗎?”

“所以後來我們改變了計劃,將‘秦弩’設計成思維感應式的冷兵器,它的磁流體推動速度快,殺傷力比較低,但靈活小巧,也符合‘仙文化’的設計要求。就像飛劍一樣,通過兵馬俑型機器人內置的探測感應裝置,殺傷力和箭矢一樣,但操縱十分靈活,不但可以遠程作戰,而且還可以像飛劍一樣近身刺擊……我們本來就是按照飛劍的功能設計的,殺傷力雖然低了一些,但比較符合國內戰爭中少殺傷,多俘虜的要求。”

應龍點頭道:“現在我們缺乏的不是殺傷力武器,而是殺傷控制力,這個改造才算合理,兵馬俑的改造進度如何?”

蒙恬解釋道:“兵馬俑最初我們選擇的是簡單結構的低成本機器人方向,準備大軍團作戰使用,但很快我們發現,目前我們最大的銬制其實是原材料,通過外接荷魯斯之眼勢力購進的原材料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但目前中國的工業基礎太差,不,應該說是完全沒有工業基礎,而鹹陽本地的幾個礦場已經開發到了極限,原材料缺口很大。”

“所以改為精兵路線,目前用的是低級機械降臨體的基礎設計,進行相關改造,兵馬俑的模板是高達一米八至兩米以上的中國人,配置磁性相位個人護盾,手中的長戟是周圓振波能量戟,不但可以發射高能射線,戟鋒上也自帶高頻震動。”

“具有飛行能力,引力反重力小型引擎,最大飛行速度兩馬赫,左掌次聲波失能武器,右掌彈射被稱為‘雷法’的多種炸彈。原本的兵馬俑中的意識殘片已經被提取轉化為AI。”

蒙恬擡頭道:“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生產能力受限,目前只有一千二百具正式型號的兵馬俑生產,其他都是工程機器人,目前一個月的產量,受原材料所限只有兩百具……”

木乃伊番外:仙秦計劃二

世界之極,香格裏拉。

青藏高原終年的極寒,籠罩著這片世界,但在風雪之中,卻隱藏著一個如人間仙境一般的秘境——香格裏拉。仙女紫媛就隱居在這裏,兩千兩百年前,正是她將秦始皇封印,當然現在秦陵中那位沉睡的祖龍已經不是那位三首黑龍的龍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