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第2/3頁)

“不可信,”福斯特像是末日的號角一樣吼道,“他們充其量不過是在官方布告裏逃避明確表態,怕嚇壞了遊客罷了。人類無法躲開這一章。已經發生過幾起較小的例子了。1741 年,日本的渡島大島火山爆發,造成了 30 米的海浪。1888 年,當新幾內亞的裏特爾島滑塌時,坍塌的巖石只相當於我們這裏會滑塌的十分之一!夏威夷群島的基拉韋厄島上多年來就布滿了 GPS 觀察站,記錄著每一個最細微的活動,它在動!幾乎每一座島嶼火山都傾向於年齡愈大愈陡峭。當它太陡時,就會有一部分斷裂。帕爾馬島的政府在裝聾作啞。問題不在於它會不會發生,而是它什麽時候發生。百年之後?千年之後?我們不知道。這裏的火山爆發通常沒有預告。”

“如果半座山滑進海裏,會發生什麽事呢?”女經理問道。

“巖石將擠開大量的水,”波爾曼說道,“它們會愈堆愈高。墜落速度估計達每小時 350 公裏。碎石會飛落公海 60 公裏遠的地方。會形成巨大的氣泡,那時排出的水會比墜落的巖石還要多得多。到底會發生什麽,確實大家的意見不盡相同,但沒有一種情況讓人有理由樂觀以對。在離帕爾馬島不遠處,崩塌將會生成巨浪,浪高可能在 600 到 900 米之間。以每小時 1000 公裏的速度洶湧移動。和地震相反,山崩和滑坡是點狀事件。波浪會放射狀地在大西洋上擴散,分散它們的能量。離出發點愈遠就愈低。”

“聽來頗能安慰人。”那位技術經理含糊地說道。

“有限。加納利群島轉眼間就會消失。滑塌後一小時,一場 100 米高的海嘯會襲擊非洲的西撒哈拉海岸。看看北歐的海嘯,在峽灣裏高達 40 米高,這是眾所周知的。六至八小時後,一道 50 米高的海浪湧過加勒比海,摧毀安的列斯群島,淹沒紐約和邁阿密之間的海岸,緊接著又以相同的強度襲擊巴西。較小的海浪到達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的島嶼。後果將極其嚴重,這些地區的經濟將整個崩潰。”

戴比爾斯人員的臉色蒼白了。福斯特沖著眾人笑笑。“有誰碰巧看過《天地大沖撞》?”

“那部電影嗎?但海浪要高得多呀,”女經理說道,“數百米呢。”

“要毀掉紐約,50 米就夠了。撞擊時釋放出的能量足夠全美國用上一年的。你一定忽視了房屋的高度,海嘯只破壞地基。其余的自行倒塌,不管它有多高。我們當中沒有人是布魯斯·威利斯,如果我可以補充這句的話。”他停頓一下,沿斜坡向下一指。“要想讓這裏的西側不穩定,既不需要別哈山的爆發,也不需要海下的坍塌。這有蟲子們來做。它們足以讓海下的火山柱部分坍塌,滑進深海。後果是一場小規模的地震,足以打亂別哈山的靜態。這場地震甚至可能導致噴發,反正西坡將失去支撐。不管怎樣,它會移動。會出現災難。那些蟲子在挪威沿海花了幾個星期,在這裏可能會更快。”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呢?”

“幾乎沒有。這些狡猾的小東西找到了海洋裏人們不會立即想到的地點。它們利用了公海裏脈沖波的延續能力。北海是一大成功,可是,只有當在世界的另一頭,一個看上去無害的小島坍塌時,人類文明才算真正的完了。”

凡·馬爾滕搓著下巴。“我們造了一根樣品管子,能下到 300 米的地方。它功能正常。要再深的話,我們還沒有試過……”

“我們可以將管子延長,”女經理建議道,“實際上必須變戲法似地變出來。可是,更讓我擔心的是所需要的船只。”

“我不相信用一艘船就能裝得下。”波爾曼說道,“幾百萬只蟲子是個龐大的生物群。你得將它們抽到什麽地方去。”

“這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可以設計往返交通。我指的是我們用來控制管子的船。如果我們將它延長到 400 或 500 米,就必須有地方放它。這是一根半公裏長的管子呀!非常沉重,比深海電纜還要粗些。另外,船只必須很結實,當移動管子時,要能承受這一動作。我們不會再害怕襲擊,但流體靜力學不容易對付。你不可能只是將管子吊在船的左側或右側,而不影響浮力的穩定性。”

“挖泥船怎麽樣?”

“不要那麽大,”那人考慮道,“也許一條鉆探船吧?不,太重了。最好是個浮動平台。我們已經在用這種東西工作了。一個浮動碼頭,最好是傳統的半潛式結構,只是我們不用浮筒固定它們,而是像一艘真正的船在海上移動。這東西必須可以靈活駕駛。”他向旁邊走開一點,開始低聲呢喃共振頻率和海浪之類的東西。然後他走回來。“半潛式結構很好。海浪穩定性最大,靈活,是必須舉起相當重量的吊車懸臂最理想的載體。納米比亞沿海有這麽一座,它有 6000V 的噴氣螺旋槳,我們可以迅速改造,必要時還可以再安裝幾個側面輻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