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天空實驗室(第2/2頁)

在獲取到這些數據之後,科學家們就展開了下一步的計算。科學家們將太陽表面劃分成了十五個不同大小的區域,然後開始推算該用哪一塊碎片去撞擊哪一片區域最為合適。在這一步的推論和計算也得出結果之後,科學家們又開始模擬亞瑟彗星碎片的前進軌道,並且開始計算該采用多少發動機推力,多少氣體噴射率才可以讓這些碎片按照計算之中的軌道前進。

這是一個十分龐大且精密的計算過程,這樣的規模在人類歷史之上還是第一次出現。但人類別無選擇,這畢竟是計算之中耗資最小,成功率最高的辦法,所以人類社會必須全力以赴,將這件事情做好。

有數萬名科學家參與到了建模和計算,以及任務規劃的工作之中,除此之外,“天空實驗室”號太空基地的建造也納入到了工作規劃之中。

就像那名科學家所說的那樣,直接采用大推力的,只能一次性使用的常規火箭直接將太陽光反射板和發動機發射到亞瑟彗星上去是不劃算的。在地球環繞軌道建造一個太空基地作為中轉才是最省時省力的做法。天空實驗室和地面之間的物資運輸任務由新型可重復利用火箭擔任,而因為天空實驗室本身就在以極高的速度環繞地球公轉,所以從它上面發射火箭並不需要太大的推動力和太多的燃料。

整個人類文明以極高的效率和熱情投入到了天空實驗室的籌備工作之中。天空實驗室以以前就存在於地球環繞軌道之上的燈塔號空間站為原型,由後續運送而來的大量物資和設備改裝而來。因為並不是全新建造而只是改裝和擴大的緣故,天空實驗室的建造工作異常迅速,僅僅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完成。

之所以會在這樣短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時間之內完成這樣龐大的建造工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人類的科技比起之前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二,人類文明在這件事情之上投入了最多的資源。

建成之後的天空實驗室總長度達到了四百六十三米,寬有二百多米,厚度達到了三十余米,它要比地球之上最大的航空母艦還要大。它主要由三個居住間,以及一個太空火箭發射架,還有規模龐大的物資儲備倉構成。有五十七名受到過嚴格訓練的宇航員以及工程師常駐在天空實驗室之上,在地面工作人員的指揮和協助,以及眾多自動化設備的幫助之下擔任著實驗室的日常維護和日常發射任務的職責。

天空實驗室建成之後,更多更密集的火箭發射任務隨之展開,巨量的物資和和設備被運送到了天空實驗室之中。一艘新的宇宙飛船被組裝起來,並且得到了“光明使者”這個名字。

這艘宇宙飛船將在天空實驗室之上直接發射,然後它將會在度過五天的太空旅途之後,和亞瑟彗星對接,屆時,在自有程序以及地面控制基地人員的遙控之下,太陽光反射板會被安裝到亞瑟彗星的十五塊大碎片之上,讓那些碎片按照人類文明的意志前進。

太空環境之中的飛船發射擁有和地面之上截然不同的發射機制。在這裏發射的飛船不需要龐大的火箭作為載體,在這裏,火箭被簡化成了一個相比起來十分小型的可分離式推進器,它會為光明使者號飛船貢獻出足以掙脫地球引力,並且加速到極高速度的推動力,在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後,為了減輕飛船的總質量,它會自動從飛船之上脫離。之後,光明使者號飛船之上所儲備的燃料將會繼續為它加速,一直到它擁有和亞瑟彗星相同的速度,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為止。

兩個半月時間之後,亞瑟彗星距離地球還有一千一百萬公裏的距離。也就在這個時候,光明使者號無人宇宙飛船滿載著此次任務所需要的物資,離開了天空實驗室,在所有人類的注視之下,踏進了茫茫太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