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夢遊者(第4/33頁)

“哦,諾頓,抱歉。”塔倫特向我致歉(接下來他就這樣叫我諾頓,我也稱呼他塔倫特,但我們並未正式討論稱謂的問題)。“她是艾絲蜜·達夫,這位是我們的醫生諾頓·佩利納。諾頓,這位是艾絲蜜·達夫,我的研究員。”

“哦!”艾絲蜜說,“諾頓。歡迎!歡迎來到烏伊伏。你來過太平洋地區嗎?”

“沒有。”我說。

“呵,那你就準備好讓自己嚇一跳吧!應該說是嚇好幾跳。”她笑著說。

“那是一定的。”我說。

“艾絲蜜是真正的烏伊伏專家。”塔倫特說這句話的時候,艾絲蜜在一旁微笑,揚揚得意。“她的烏伊伏語說得比我好多了,(2)我們的向導還有所有事情都是她安排的。未來你也少不了要求助於她。”

“那是一定的。”我又說了一遍。此刻我對自己許下兩個諾言:首先,我一定要討厭艾絲蜜·達夫;其次,在幾個月內,塔倫特就會認為我才是專家,而不是艾絲蜜。

我規定自己在這麽寬松的期限內取代艾絲蜜的地位、竊取她的知識,實在是對自己太寬容了,因為接下來幾天我的日子過得非常困惑,整天頭暈目眩。原因之一是,我很快便發現烏伊伏島這個地方沒有汽車:我們必須從飛機降落的地方(艾絲蜜跟我說,國王特別恩準我們借用那塊地,有時他會在那裏獵捕野豬——有人會抓來十幾頭野豬,國王則騎上馬背,手持長矛,朝它們隆起的多肉背脊射去),把行李大老遠地扛到原野邊緣,放到拴在棕櫚樹旁的馬匹身上,那些馬也是國王出借的。不過那些馬的外形很怪:比我過去熟悉的馬匹矮十五厘米左右,四腳粗短,背膀寬闊,長得比較像小馬。

騎馬前往鎮上的半小時路程中,我得知烏伊伏是一個很多東西都付諸闕如的地方。例如,這裏沒有車走的路(沒錯,只有一些小路,上面長著一片片草地以及被馬蹄踩扁的可憐花叢),也沒有飯店、大學、雜貨店或醫院。令人沮喪的是,這裏居然有為數不少的教堂,那些木造教堂的白色尖塔是島上唯一比棕櫚樹還要高的東西,而那些樹只會在土地上留下一道道黑色陰影,完全沒有遮陰功能,太陽非常大,把天空照得一片白亮。我問塔倫特(他騎在小馬上,試著維持優雅的模樣),島上是不是有很多傳教士,回話的人卻是艾絲蜜。她說,19世紀初期大概有一百名傳教士來到烏伊伏,但1873年的大海嘯摧毀烏伊伏島北半部地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身亡了,幸存者則很快就回家去了,再次獨留烏伊伏人自己過日子,島上的生活恢復到了教士抵達前那種已維持幾千年的模樣。

“烏伊伏人向來不願在北邊的海岸區興建房屋,他們認為會招致厄運。”她說,“教士們喜歡海景,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我說,教堂的數量讓我感到吃驚(才二十分鐘,我已看到四座教堂了),這表示當地人改信基督教的比率很高。這次換塔倫特回答我了。“傳教工作實際上並不如表面上那麽成功。”他說,“烏伊伏人只是覺得教堂很新奇。當第一座教堂,也就是那棵彎彎曲曲的雞蛋花樹後方的聖猶大教堂蓋好時,許多居民都去了教堂,當時的國王也去了,他是現任國王的祖父。我想他們覺得教堂很有趣吧。所以教士認為居民很快就會改信基督教,於是蓋了更多教堂。光是這個地區就有五座——對吧,艾絲蜜?北邊還有三座,但是都被海嘯摧毀了。”

“烏伊伏人曾經幫忙蓋教堂嗎?”我問道。

“不曾,教士全都得自己動手。國王賜給他們土地與木材——你一看就知道那全是棕櫚樹,一種難用又不切實際的建材,而且教堂也蓋得很差,但是國王拒絕讓他們聘用他的子民。他們能拿到土地與建材已經很幸運了。”

“沒人叫得動烏伊伏人。”在隊伍最前頭的艾絲蜜大聲說,“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她大笑,聽起來沾沾自喜。

“應該說,沒有人能要求國王做任何事。”塔倫特把話說得更清楚,“我們享有的一切特權,包括在這裏做研究,有向導可以帶路,全部都需要國王允許。這裏的一切事情都由他做主,沒有他恩準,什麽事都辦不成。”

但是,他說這次我們不會見到國王。這位陛下的一個女兒要出嫁,所以他忙著籌辦婚禮,沒空接見我們。我倒想見見國王,見識一下他的木造宮殿,但至少有件事讓我挺高興的:艾絲蜜也沒見過國王,她也無法告知我錯過了什麽細節,像是宮殿裏的地板黑漆漆的,因為有油而發亮,還有國王的老婆們坐在棕櫚葉墊子上,一語不發,像鴿群一般柔順,國王則是面帶微笑,一副威嚴精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