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四章 亞歷山大山中的金礦(第2/4頁)

住宅區不遠處就是一大片可以采掘的礦區。地面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洞眼,不計其數。礦工正掄起鐵鎬一股勁兒地刨挖,鐵鎬在太陽光裏閃閃發亮,仿佛天上在不斷地打閃一般。礦工們都是由各公司雇來的,由各公司支付工資,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大家和睦相處,不聲不響地埋頭幹活兒。

“然而,”巴加內爾解釋說,“也有不少人赤手空拳來到這裏做著發財夢,單獨找金子的,他們既買不起也租不起一塊土地進行挖掘,因為礦區地面都由政府出賣或出租,沒有錢就沒有下鋤的地方,只有向公司出賣體力。但是,也有一些沒錢的人還有其他辦法發橫財。”

“有什麽辦法呢?”

“就是‘跳坑’的辦法,”巴加內爾回答,“比方說,我們這班人,無權在礦床上開采,然而,只要運氣好,也可以發大財。”

“怎樣發財呢?”少校問。

“‘跳坑’呀,我剛才不是說過了嗎?”

“什麽叫‘跳坑’呢?”少校又問。

“‘跳坑’是這一帶的風俗,往往會引起騷亂和鬥毆,主管當局也無法取締。”

“你快說吧,巴加內爾,別賣關子了。”麥克納布斯說。

“這不是在說嘛。大家知道,礦區地面由政府出售或出租,沒有錢就無處下鎬,但有條不成文的規定,任何一塊地,除重大節日外,只要24小時沒有人開采,就成為了公地。誰占據了,誰就可以隨便揮鎬挖掘,若運氣好,照樣可以發財。因此,羅伯特,我的孩子,去找一個沒人管的礦坑,找到就歸你了!”

“巴加內爾先生,”瑪麗·格蘭特忙說,“不要教我弟弟起這種念頭。”

“我是開玩笑,我親愛的小姐,”巴加內爾回答,“羅伯特也知道我是在開玩笑。他淘金嗎?不會,永遠不會!掘地、翻土、耙勻、播種、一份耕耘一分收獲,是可以的。但要跟地老鼠一樣在土裏扒、鉆、找金子,恐怕就不行了,太慘了,只有那些走投無路的人才幹這種事!”

一行人參觀完主要礦場後,又踏過一段由矽石、粘土質葉紋石和巖石分化而來的細砂構成的地面,來到了銀行。

這家銀行是一座高大的建築,屋頂上豎著國旗。銀行總監接待了哥尼納凡爵士一行,並介紹了銀行內部運作情況。

各公司將所采掘來的金子都存放在這銀行裏,由銀行方面開出收據。從前,淘金者常受殖民地商人的敲詐,他們以每兩53先令的價格收購生金,然後,以65先令的價格在墨爾本倒賣!不過,商人們在運輸途中也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路上的強人很多,常常金塊還沒有被送到目的地就一搶而空了。

銀行總監拿出許多奇異的生金樣品來給客人們看,並且講述了許多采金的技術。生金大致可分為卷金和分解金兩種,它們都是礦石塊,金子和泥土混雜在一起,或包在矽石裏。因此,不論使用地面開采法還是深度開采法,都必須依土質的不同而進行開采。

卷金一般分布在急流山谷或幹溝的深處,依體積的大小分成層次,上面是金粒,下面是片金,最下面是塊金。分解金一般外部包有石皮,石皮被空氣分解後,金塊便堆聚在一起,形成“金團”。有時找到一個金團就發大財了。

在亞歷山大山裏,金子一般蘊藏在黏土層中,或青石片巖的夾縫裏,形成金塊窩,淘金者若是幸運,往往可以在那裏發現大片的金塊層。

一行人參觀完各種生金標本後,又參觀了銀行礦物陳列館,這裏陳列著澳大利亞各種礦質的土壤標本。澳大利亞的財富並不只是金子,它是一個龐大的聚寶箱,大自然將所有的珍寶都聚集在這箱子裏了。在銀行的玻璃櫥裏還珍藏有白色的黃玉、寶貴的石榴石、紅寶石、藍寶石等,應有盡有,閃閃發光。這些寶石中有朱紅的,有水紅的,還有淺色和深色碧玉。其中,金鋼玉可與印度馬拉巴和西藏產的金鋼玉媲美。此外,還有亮晶晶的金紅石,圖蘭河沿岸產的小顆金剛石。總之,各種各樣的寶石琳瑯滿目,品種齊全,鑲嵌的金子當地有的是,不需外求。這裏什麽也不缺,只要把它們做成首飾,準保珠光寶氣,價格不菲。

哥尼納凡爵士謝了總監殷勤的招待,告辭出來,又參觀了礦床。

一向視金錢如糞土的地理學家邊走邊不由自主地在地上尋來覓去,不時地彎下身子,拾起一塊石子,一個金塊的石皮或一些矽石的殘片,仔細看看,又鄙夷不屑地丟掉。同伴們笑他,他也置若罔聞,一路上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地上,始終如此。

“嘿!巴加內爾,您掉了什麽寶貝呀?”少校問他。

“可不是嗎,”巴加內爾回答,“在這出產黃金寶石的地方,人們總會想找點兒寶貝,不知道為什麽,我也想找塊幾兩重的金塊帶走,我的奢望也不大,能有20來斤重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