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三章 孤寂荒島遇親人(第3/3頁)

早在1827年。英國船只巴米拉號經過阿姆斯特丹島時,遠遠望見島上有一股濃煙直沖雲霄,這是遇難者的求援信號。船長便派小艇接回來兩個人:一位名叫貝納,22歲;另一位叫波羅夫,48歲。他們倆原是由一艘捕海豹的帆船送上島的,依照漁業的習慣,他們應在島上呆一個月,捕海豹、剝皮、熬油,然後被派來的船只接回去。但後來,接他們的船始終沒有出現。不知不覺,他倆呆了18個月。沒東西吃,沒淡水喝,僅靠蚌類維持生命。他們把隨身帶的鋼針敲彎做成魚鉤釣魚,有時抓頭小野豬,有時幾天都沒吃沒喝。他們用打火石生著一堆火,跟古羅馬神廟裏的司燈女神一樣守護著它,生怕它熄滅,出去時還必須攜帶著火種,仿佛是個無價之寶。就這樣,他們在艱苦與疲憊中煎熬著。直到一天巴米拉號從這裏經過,把這兩個可憐蟲救上船,不然,他們必死無疑。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裴龍船長的遭遇。裴龍船長帶著4名水手——兩個英國人和兩個法國人,準備用15個月的時間在島上打海獅。結果,15個月過去了,預先約定的船只沒有來接。在裴龍流落期間發生了一幕流血鬥爭,有點像笛福小說中的主人公魯濱遜回島時的經歷。糧食告罄,兩個英國人反叛偷襲裴龍船長,要不是那兩個法國人相助,裴龍一定慘遭毒手。從那以後,敵對雙方仇目相視,日夜佩帶武器,雙方都度日如年,過著煎熬的生活。幾個不幸的人在這座荒島上分成勢不兩立的陣營,最後,一只被風吹到島嶼附近的外籍船將他們救起,不然,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阿姆斯特丹島兩度成為被遺棄的海員之家,海員們又兩度從苦難與死亡中被解救出來。這兩件事後,再也沒有船只在附近失事了。若是有的話,總會有點殘余的東西漂到沙灘上的,失事的船員也許會逃到維奧先生的漁場裏來的。但這位老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不列顛尼亞號,更別說格蘭特船長的事。顯然,阿姆斯特丹和聖保羅島都不是出事地點。

爵士對老人的回答,既不驚訝也不掃興。鄧肯號幾次停泊的地方,都不會有格蘭特船長的蹤影。他們只是想證實一下格蘭特船長的船確實未在這一帶失事,僅此而已。蒙格爾斯船長決定第二天繼續出發。

乘客在島上一直遊覽到傍晚,島上的動植物寥寥無幾,就是最高明的書寫長篇大論的生物學作家也難以寫滿一頁紙。至於那些動物,不過是幾只野豬、信天翁、鱸魚和海豹。黑巖石縫裏時而冒出溫泉和含鐵質的礦泉,泉水上升起濃濃的熱霧,其中好幾個泉水溫度很高。船長拿溫度計一測,竟達攝氏80度。從相距幾步遠的海裏捕來魚,拿到這種近乎沸點的溫泉裏煮幾分鐘就成美餐了。看來,即使巴加內爾再粗心,也不會跳下去洗澡的。

大家興致勃勃地遊覽一番。夜晚,哥尼納凡爵士向那位忠厚長者維奧先生辭行。所有的人都向他祝福,祝他在島上萬事如意。那老人回謝遊客,祝福他們一路平安,尋訪成功。

接著,哥尼納凡爵士一行乘小艇,回到了鄧肯號船上。

溫泉從熔巖堆裏噴出來

————————————————————

(1)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是15世紀著名的航海探險家。1487年,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被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選派去非洲最南端探險。他成為繞好望角航行的第一位歐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