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恐龍復活(第3/4頁)

最古老的DNA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DNA的半衰期意味著DNA序列在150萬年後就無法讀取,在680萬年後就會被完全降解。而恐龍時代距今已6 500萬年,這也讓侏羅紀公園只能存在於科幻作品中。假如恐龍的DNA可以通過什麽方法被提取出來,那麽復制恐龍的基本過程便是克隆。(“克隆”這個詞源於希臘語中的“枝條”,也就是植物中的扡插或壓條繁殖的意思,即用枝幹產生新的個體。)這一點在科幻作品中已司空見慣。

科幻作品中的克隆通常有兩個明顯的錯誤:克隆體和母體一模一樣;克隆可以瞬時完成,或者只要幾個小時到幾天就能完成。在真實世界裏,克隆雖然確實是一種復制,但這是基於克隆體和母體擁有相同的DNA。然而,生物體絕不是基於DNA的簡單復制品。實際上,在生長的不同階段,相同的DNA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環境可以使基因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我們都見過自然的克隆體——同卵雙胞胎,他們彼此間存在顯著的不同。

人工克隆也有類似的情況,雖然我們已經擁有克隆技術,但這個技術本身並不容易成功。第一只克隆貓CC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理論上CC應該和它的母體一樣,但是它的母體是只虎斑貓,而CC的身體卻是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就像其他克隆體一樣,CC需要經歷正常貓的出生和長大的過程。想在某間神奇的克隆室裏一夜間就復制出一模一樣的個體是不可能的。

當我們了解到DNA的性質和細胞的工作方法後,克隆技術看上去就只是簡單的操作,但是其實不然。克隆不像兩性繁殖那樣把兩個個體的遺傳信息合二為一,而是復制一整套基因。1996年,人類首次用母體的遺傳信息克隆出哺乳動物——綿羊多利;對於多利來說,它的遺傳信息來源於乳腺,這也是這只克隆羊以美國鄉村音樂天後多利·巴頓的名字命名的原因(她的胸部異常豐滿)。多利的“媽媽/姐姐”早就去世了,它的細胞是在實驗室中培養的,而不是從活的動物體中直接得來的。實驗人員將未受精的卵子的細胞核放入供體細胞中。

和懷舊科幻作品《弗蘭肯斯坦》中的情節類似,微弱的電刺激幫助細胞核和卵細胞融合,繼而變成了多利,並開始了細胞分裂。新的卵細胞被植入代孕母親體內,像正常的細胞一樣生長,過了一段時間,多利出生了。它看起來是只正常健康的綿羊。以上描述只是真實歷史的簡化版本。如果克隆真的這麽簡單,克隆體早就已經遍布世界了,少數聲稱已經成功克隆出人的科學家早就自豪地把克隆人拿出來展覽了。事實上,克隆哺乳動物實屬不易。

即便是克隆多利也用了許多年。雖然相同的技術早就在兩棲動物青蛙身上實驗成功,但對於哺乳動物來說確實很困難。突破點在於使用和原設想狀態不同的細胞。很多時候,我們身上細胞的分裂速度不像胎兒那麽快。原來的設想是用高速分裂的細胞,而蘇格蘭的羅斯林研究所則使用了處於休眠狀態的細胞成功克隆出多利。這些細胞一開始處於分裂狀態,在被去除了營養物質後,細胞停止了生長。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休眠細胞竟然起到了效果。

雖然細胞已經開始分裂,但是問題並未解決:這些休眠細胞核在被植入卵細胞以後並沒有繼續生長。在首批276個樣品中,只有29個顯示出生長跡象,而它們在被植入代孕母體後,只有一個——多利——存活下來。不管怎樣,我們有了多利。但克隆事業會越來越繁榮嗎?我們有能力克隆一切嗎?如果有合適的遺傳信息,我們就能克隆恐龍嗎?

不一定。動物克隆技術確實越來越成熟,但依然有許多問題。用於克隆的基因可能在克隆的過程中受損。克隆有點兒像用錘子和鑿子修理瑞士名表,幸運的話確實可以修好,但更多情況下會造成損壞。有關克隆動物的後續實驗已經證明,克隆過程會改變DNA,損傷重要的基因,產生不能存活的胚胎。這些問題在猴子、類人猿身上更嚴重,所以克隆技術很有可能不能產生健康的人類。當然,相較於恐龍,我們更了解人類自身和家畜。

有些人會說,克隆永遠是個難以確定的過程,失敗案例無法避免。當然,哺乳動物的克隆成功率非常低,大概只有0.5%—1.5%的概率會培育出看上去健康的幼崽。雖然克隆技術越來越完善,但成功率卻沒有什麽改觀。許多問題都是在胚胎形成後,乃至動物出生後出現的;如果相同的技術應用在人類身上,那麽任何失誤都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一個完美的克隆人需要以成百上千個有缺陷的克隆嬰孩為代價,這在道德上是沒有人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