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外觀、運用狀況、工程外帶設施

1

地平線那邊的山峰迎來金色的曙光,十四天的白晝開始了。

太陽並不是朝上,而是朝水平方向移動。城郭從西側開始慢慢被照亮。最先閃耀的是銀灰色的城墻。呈三長排、寬達數百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如同守護貴族公館的墻體一般,閃閃發光。

緊接著是主樓西翼。佇立在電池板背後的圓拱屋頂平房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白色。由南到北共有三棟東西走向的長條建築物,外形酷似耳堂。是逗留的遊客以及工作人員的居住棟。墻面稍小的窗戶以及使用彎曲混凝土砌塊建造的拱形屋頂雖然主要用於承受外擴建築物的內壓,但其功能性的外形也為外觀裝飾加分不少。

屋頂和墻面砌塊的連接部是韻律感十足的半圓裝飾及倫巴第帶。二者均由冰制成——通過精密的程序,控制形似消防車的密封用噴水設備。這是禦鳥羽綜建的建築設計師們嘔心瀝血設計出的作品。

西翼之後是厚重的主樓,主樓地板面積約為三棟居住棟大小,是第六大陸最大的建築物。可容納三十人會餐的宴會廳等等,娛樂生活設施基本一應俱全。

再接下來是主樓東翼——大教堂。名副其實的二十米尖塔高高聳立。站在聖壇中望去,祭壇上方的半拱窗戶灑下鉛制彩色玻璃柔和的光線。室內裝潢風格較為莊嚴,而非華美。

各棟建築恬靜的氛圍、拱形設計、別出心裁的石造少窗結構,設計師投映出地球上流傳久遠的傳統建築風格。羅馬風格的特征尤其明顯。第六大陸主樓一方面作為凝結了先進科技的月面基地,同時也擁有著媲美中世紀城郭的美麗外觀。

出於裝飾和功能兩方面需要,尖塔總體上被設計為華麗的哥特風格。尖塔上隱藏了一個重力下落式的水箱,其高度充分保證了設施內的水壓,重量則將高高的教堂壓得嚴嚴實實,保證了密封性。

太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繞轉,一周之後接近地球,照亮了位於地球近端的全體城郭。主樓東側是密閉環境維持棟(CELSS)的平房。空氣、水、電、熱、排氣、廢棄物等等全部在這棟房子裏生產、處理。吸取昆侖基地的教訓,循環流體流通的管道收納在巧妙組合起來的外墻砌塊縫隙中,既不會斷裂,也不會在居住空間中顯得礙眼。日常維護由管道內的機器人操作實施。當然,所有的流路是環狀式的,即便某個部位堵塞了,也可以從反方向維持供給。

廢棄物只要在能源方面有價值就會被回收利用。即便不可回收的廢棄物也不會被丟棄到戶外,而是在壓縮成塊狀之後整齊地擺放到開采月壤留下的窪地中。雖說是廢棄物,但肯定含有月面上無法采集到的元素。只要好好地保存管理,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密閉環境維持棟的東邊是西王母六號,水泥制造模塊、凍土分解模塊等建設設備群以及大型投射器投射凍土形成的凍土集聚處。不可否認,它們沒有為景觀做出貢獻,但是它們並不是永久性設施。等到哪天條件成熟後,它們就會被搬至別處或者解體。眼下,只好在它們前面堆積混凝土砌塊,好讓它們不被路過的人看到。這些混凝土砌塊正好也可以為邊上的設施擋住飛來的月壤。

設施群的最東邊是起降坪。建設初期,只考慮到防止月壤附著在發電板上,海龜號四處降落。隨著起降坪建成後,海龜號隨即轉移到坪內,整整齊齊地排列好。直徑三百米的土地上,閃耀著兼用於降落引導的彩燈燈火,儼然成為主樓外圍設置的庭園。從上空俯視下去,無疑為設施外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以上的配置都是基於分區的理念決定的,也就是考慮各部分設施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進行區域劃分。首先,避開月壤汙染是首要命題,身為汙染根源的起降坪和凍土投射集聚處被劃到一起,遠離主樓。之後是相對不受汙染影響的密閉環境維持棟。再接下來分別是教堂、主樓、居住棟。離重型作業區域間隔如此之遠,萬一發生事故,也不會受到影響。離汙染區域最遠的自然是發電板。從居住棟的窗戶望出去,只能看見這些面板。面板的對面,白天是白沙遍地的月面,夜晚則是浮在星空中藍白交織的地球。

而這樣的配置同時也是迎接訪客的最佳配置。

“真漂亮啊……”妙透過蘋果號登月艙的潛望鏡俯視著燈光閃耀的起降坪,自言自語地說道。

燃燒著逆向噴射火焰的蘋果號著陸之後,沒過多久,側邊艙門打開了。沒有必要穿宇航服,如果提出要穿當然也可以——乘客走出艙門,朝方形的屋子移動即可。

那是連接起降坪和主樓的航天飛機探測車的密封集裝箱。六個人轉乘完畢後,集裝箱自動下落到探測車的背部。自動駕駛的探測車開始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