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恒星演化(第2/2頁)

“感覺沒有生命,不過有壽命是肯定的,但是行星的演化是怎麽一個過程。我之前一直以為,行星是星雲孕育恒星時,99%物質形成恒星,周圍殘余物質逐漸形成行星。但最近科學家卻告訴我,行星來源很復雜?”

首先從定義上,行星就是混亂的,科學界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行星定義。故此對於行星類天體的誕生,說法也是花樣繁多。

諸如沈聰認知中的恒星系殘余物質形成。

此外還有小型星雲,不足以形成恒星,便形成了行星,流浪的行星。

或者幹脆是從黑洞裏面噴出來的。

又或者是死掉的恒星變成白矮星,白矮星又進一步死掉,冷卻成為黑矮星,或者一顆行星。

總而言之,行星來源成謎。

“或許,我根本就不該參照行星來思考原火種?”沈聰思維一跳,靈光閃現,“其實恒星才是宇宙最主流的星體,我應該把參考對象,對準恒星?”

恒星的演化,基本上有統一的認知。

宇宙爆炸形成星雲,宇宙力的作用下,孕育原恒星,成長為主序星,衰老為紅巨星,超新星爆發,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形成星雲,再度孕育原恒星。

太陽大概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目前處於主序星這個恒星演化的壯年期。

“一旦星雲的質量不足,可能形成不了大質量恒星,可能最後形成不了超新星,便直接成為白矮星。”

“如果星雲的質量幹脆就不足以形成恒星,只能形成棕矮星或者次棕矮星。”

“也有的大質量恒星,在死亡後,直接形成黑洞,或者中子星。”

摸了摸下巴,沈聰再一次內視自己的原火種:“原火種是我打破生態墻,以地球這種星體為標本,引發的進化。換成是恒星的話,原火種是不是對應原恒星?原恒星的下一階段,是主序星……”

隨即又想到:“嗯,我現在原火種內部,是在發生核裂變性質的反應,這明顯是行星級別的內核反應,恒星都是發生核聚變性質的反應。那麽,原火種的下一階段,是不是要開始核聚變?”

再轉念一想:“恒星因為質量不同,演化不同,原火種會不會因為天賦不同,同樣進化不同?”

思維一旦打開,沈聰就感覺自己控制不住腦洞,越飄越遠。

更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