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郭政委的鋼鐵雄心(一)

奇幻異世界,法爾馬特大陸南部,阿爾努斯山丘以東三百公裏,【碧海】的西南岸,火炬港

在第一批中國穿越者來到這裏、打下第一塊奠基石之前,這座水文條件絕佳的天然港灣,只是一塊荒涼貧瘠、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千百年來一直在蠻荒中沉睡,幾乎無人問津,更沒有村落和城鎮的痕跡。

雖然這裏位於帝國和易北藩國的邊界線,距離繁華的帝都並不遠,但兩道高聳陡峭、難以逾越的山脈,一南一北直插入海,將它跟帝國和易北藩國的腹地都分割了開來,使得陸地上的旅行者難以抵達此地。而駕船的航海者也對此地興趣缺缺——這裏雖然擁有優良的避風港灣,但沿海的陸地上卻非常缺乏淡水。縱然還沒有幹燥到沙漠的程度,但也好不到哪裏去:沒有可供飲用和灌溉的河流,只有光禿禿的石頭山和連綿不斷的鹽堿地,其間星羅棋布著一簇簇單調乏味的灰綠色小樹叢,找不到任何能夠吸引人的東西。僅有的幾處湖泊,也都是湖水中含有大量泡堿的鹽湖,嘗起來苦鹹苦鹹的,還有毒性,讓人看著就覺得絕望。

偏偏在這片絕望之地的四周,卻都是草木茂盛、谷物豐饒的富庶鄉野。而且,由於戰亂頻繁、人口增長緩慢的緣故,迄今都還有不少條件優良的土地尚未被開墾。自然不會有誰願意自討苦吃,放著別處的好地方不要,卻跑來這片連雜草都不怎麽長的鬼地方,忍受毒辣的烈日、霜凍的夜晚以及苦澀的鹹水了。

不過,隨著中國人的到來,這片土地很快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這片海邊的幹旱鹽堿地,在法爾馬特大陸土著居民看來,幾乎毫無價值可言,但卻是距離阿爾努斯山丘最近的出海口。對於曾經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以至於在近代吃足了苦頭的中國人來說,這個天然港口是無論如何也要拿下的。

至於自然條件的惡劣,在中國穿越者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憑借著強大到逆天的工程能力,中國穿越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開鑿了一條近百公裏長的運河,從羅馬尼亞山脈引來清冽甘甜的高山雪水,讓這片幹渴多年的土地,迅速煥發起了勃勃的生機。除此之外,海軍的工兵部隊還炸開了妨礙船只靠岸的礁石,清理了近岸地帶的航道,在崎嶇不平的海邊巖石丘陵之間,平整出大片可供建設城市和道路的平地。

經過三年的動工建設,一座蔚為壯觀的港口城市,已經在這片曾經的荒蕪之地初步成型。在城市的郊外,依靠灌溉水渠的滋潤和農業機械的協助,辛勤的穿越者們已經開墾出了大片平整開闊的農田,種植著大麥、小麥、燕麥、玉米和大豆。而在管理更加精細的菜圃之中,則種植著琳瑯滿目的葡萄、石榴、洋蔥、卷心菜、芹菜、土豆和西紅柿,此外,在鹽堿地的灘塗上,還試驗性地種植了新品種的海水稻。

除了初步自給自足的農業之外,工業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這片土地之前雖然幹旱又荒蕪,但卻有著儲量龐大、品質優良的鐵礦、煤炭和石油,只是類似的礦產在資源豐富的法爾馬特大陸上還有很多。

出於某種考慮,有關部門給這座城市量身打造了一套能自行循環的小型工業系統,作為一切建設的基礎,按照經濟部門的術語來說,叫作“地方五小工業”,也就是小煤礦、小鋼鐵廠、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和小水泥廠。有了這五個小型的工業項目之後,就能初步滿足一個百萬人口級地區的基本生產需要。比如,以煤炭為原料的小化肥廠,即使為了方便維護和減少配套設施,用了比較落後的粗糙技術,每年也可以用合成氨技術制造出五萬噸的氮肥,足以滿足整個阿爾努斯市轄區的現階段農業需求。然後,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還將會組織建設起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自來水廠和小食品廠,用於滿足穿越者移民們的生活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工業化社會日常運轉所需要的最基本產品,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自主解決工農業生產和現代化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實現初步的工業化。

——有了鋼鐵廠,就有了一切軍事和民用工業的基礎。有了化肥廠,再搭配上現代地球的各類高產種子,農產品產量就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解決版圖內人口的饑餓問題,並且增強土著“歸化民”對中國穿越者的擁護熱情。有了水泥廠,道路、堤壩和樓房的建設都會變得容易很多。有了機械廠,就能夠自己生產柴油機、電動機、水泵、自行車,甚至是拖拉機和小火輪等復雜工業品。

除此之外,這套“五小工業”還可以“自我繁殖”——具體來說,就是利用鋼鐵廠和機械廠的生產能力,來復制同樣的機床等工業設備:把一套“五小工業”變成兩套“五小工業”,再把兩套“五小工業”變成四套“五小工業”……最終就能如此建設起一個雖然技術水平較低,但規模絕對宏大的工業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