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1939年9月1日到1949年10月10日,持續了十年零四十天的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事件,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漫長,最激烈,最血腥的沖突之一。這十年之間,各方軍隊彼此廝殺的戰場幾乎遍布全球,包括號稱永久中立的瑞士,在第一次大戰中遠離戰亂的美國和加拿大,乃至於常年與世無爭的黑非洲和拉丁美洲。只有南極洲的冰雪世界,在這十年之間總算是沒有受到戰火和硝煙的汙染。

這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慘烈戰事,殃及了全球絕大多數人口,在造成了難以統計的巨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還造成了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顛覆性變化,甚至對地球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不能忽視的深刻沖擊。由於大量使用了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各種新型大威力武器,這兩次世界大戰對地球的毀滅效果堪稱是空前絕後。

除了戰爭本身的破壞之外,三戰期間的冰島火山大噴發及其造成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還有隨之而來的農產品大面積絕收和全球性大饑荒,也是這十年間導致全球人類文明社會遭遇摧殘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這綿延十年的慘烈戰爭之中,全世界人口從二十二億降低到了十二億,其毀滅性的後果遠遠勝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較小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在戰爭之中被直接抹掉了。在戰後的多極格局之中,蘇聯、中國和日本在大戰之中實力相對增長,最終成為了主宰戰後格局的主要力量。而資本主義世界的原核心——西歐和北美,則在世界大戰之中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實力和影響力幾乎清零,甚至已經很難維持自身的存在。

與此同時,作為戰前資本主義世界的遺留物,擺脫不列顛帝國統治的南非當局,同樣通過十年戰爭和原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大毀滅,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大發展,並且成為了戰後秩序的重要得益者之一。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之內,這個在世界大戰之中擺脫了殖民地身份的非洲國家,將會成為全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後堡壘。就如同古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遺留的拜占庭帝國一樣,成為舊世界的最後遺產。

從本質上說,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依然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人類發展道路上由資本主義發展方式引發的不平等和其他危機不斷積累的結果。在大戰落幕之後,雖然仍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但誘發大戰的最主要因素,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國際不平等這兩大問題,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

在此,委員會根據目前已獲得的資料,對十年大戰給人類文明世界造成的創傷和毀滅,作出了一個較為粗略的總結。而更加精細和準確的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和統計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一、歐洲

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作為當今世界文明中心的歐洲大陸,也成為了隨後兩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並且遭受了包括大規模核爆和持續性饑荒在內的,恐怖程度遠遠勝過一戰的慘烈浩劫。當上述這一切宛如煉獄的災難全部結束之後,歐洲文明的燈光縱然不能說是完全黯淡,至少也已經熄滅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作為昔日歐洲第一強國的英國本土(僅包括大不列顛島上的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三地,被愛爾蘭收回的北愛爾蘭地區不算在內),是大戰之中全歐洲承受了最多的核爆,被摧殘得最嚴重的地區。雖然二戰時期的不列顛空戰,僅僅對這個國家造成了輕微的損失。但在接下來的三戰之中,英國全境幾乎所有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城市,都在三戰初期的核打擊遭到毀滅。少數幸存下來的中小城市,在接下來的戰爭歲月裏,因為不列顛農業連續三年幾乎絕收,還有海外貿易停擺而導致的糧食供應危機,也相繼在騷亂和動蕩中被廢棄。

當持續十年的世界大戰正式宣告落幕之後,整個大不列顛島上,已經不再有能夠被稱之為“政府”的存在。根據紅軍偵察部隊的報告和航空拍攝的照片分析,目前的大不列顛島在相當程度上恢復到了蠻荒狀態,已經找不到任何存留一萬以上人口的聚居地,百分之九十八的耕地被拋荒,工礦業基本徹底毀滅。

戰前僅僅在本土就擁有四千六百萬人口的英國,如今在大不列顛島上只剩下了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的幸存者,主要分布在英格蘭南部的沿海地區,依靠屢次被天災打擊、產量極不穩定的原始種植業和海洋漁業為生。而在英國的內陸,幸存者只能依靠狩獵、采集野生植物、畜牧業勉強度日,幾乎成了野人。

但是,冰島火山噴發造成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同樣嚴重幹擾了大西洋暖流的正常運轉,導致在災情最嚴重的四七年、四八年之中,北大西洋海域的漁業捕撈量,一下子驟減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使得英國漁民在這幾年裏的生活同樣極為艱難,大規模餓死的情況時常出現,許多漁港和漁村在戰後都變得空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