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堅韌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第2/5頁)

——整個歐洲的道路布滿地雷,電話線路被切斷,大小橋梁被炸毀,除了幾條承擔軍事任務的主幹線之外,全歐洲的交通都處於癱瘓狀態。在法國和意大利,80%的鐵路和60%的公路網無法使用。在希臘,戰前四分之三的船舶被毀,連港口設施都基本成了廢墟。歐洲人普遍有效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步行。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第三次世界大戰還在繼續進行,歐洲各國正活躍著數以百萬的反政府遊擊隊,聽從白宮和五角大樓的無線電遠程指示,一刻不停地四處炸橋梁、扒鐵路、挖堤壩、燒倉庫……很多地區基礎設施修復速度,往往還趕不上他們的破壞速度那麽快,在超級寒潮、氣候異常和饑荒面前,自然是愈加淒慘。

在這種狀況之下,各國的首都和大城市,最多也只能夠維持最低標準的戰時食品配給制度,而在絕大多數較為偏僻或者被破壞得太慘重的地區,當地政府——如果還有政府這種玩意兒的話,已經是連配給制度都無法維持,只能什麽都不管,任憑人民自生自滅:目前的西班牙、瑞士與荷蘭就是這麽一副狀況。

蘇聯方面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只能選擇收縮兵力,撒手不管,除了保留少數可以通過海路補給的港口據點之外,原本進駐西歐的紅軍主力,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基本都已經撤出“柏林——日內瓦”一線以西地區,退守情況相對較好的東歐,讓法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自力更生”,獨力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

結果,無論哪個西歐國家都沒能解決自己的民生問題,只知道繼續向蘇聯討要援助物資——但即使拿到了援助物資,因為交通癱瘓也分發不下去,只能囤積在港口慢慢消耗。同時還引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難民潮,兩千多萬饑寒交迫的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比利時人、荷蘭人、德國人和東歐各國人民,掙紮著逃向傳說中有著牛奶和面包的蘇聯,其中在半路上倒斃了一半以上,只有不到一千萬人能夠活著踏入蘇聯境內。

在難民入境之後,按照克裏姆林宮的最高指示,除了部分技術人才及其家屬之外,所有難民都不許在蘇聯歐洲版圖內逗留,一律火速遣送西伯利亞開荒種地砍木頭下礦坑。對此,難民們的反應自然很大,沒有誰願意心甘情願去西伯利亞那種地方。但問題是,如果鐵了心不去西伯利亞,那麽斯大林就要讓他們去地獄了。

——斯大林時代的紅軍,可不是後來心慈手軟的紅軍,政委的大能和契卡的威名,依然比地獄撒旦更加可怖,對待眼下這會兒瘋狂湧入國境的歐洲難民,蘇聯人自然也是采取鐵血政策,但凡敢鬧事的難民都是反革命分子,一律直接槍斃……負責執行的契卡戰士原本以為起碼得要槍斃個二三十萬人,才能起到震懾效果。沒想到前後才槍斃了區區十萬多人,剩下的難民就基本都老實了,可見這些歐洲人實在是挺慫的。

另一方面,對於之前一貫勞動力短缺的西伯利亞地區來說,歐洲的噩耗就是西伯利亞的福音——隨著將近一千萬歐洲難民的迅速湧入,如今西伯利亞的人力資源充足得都快要溢出來了,並且還不是中亞那些只肯念經不願意上學的文盲,而是來自歐洲的高素質人才,什麽工程師、高級工人、大學教授、農業專家都是一抓一大把,只要熬過了暫時比較混亂和艱難的起步階段,西伯利亞大開發的勝利前景就一定指日可待!

——正如那些大河入海口肥沃三角洲的形成,必然要以河流上遊兩岸的水土流失為代價一樣。如今猛然出現在西伯利亞荒野上的文明曙光,自然也需要以整個歐洲的淪落黑暗來作為墊腳石……

“……最近這些日子的法國報紙上已經在連篇累牘地哀嘆,說整個歐洲正在進入又一次羅馬帝國崩潰後的黑暗時代。而斯大林同志對此的評價是,你們這些只會搖筆杆子的文人啊,趁著現在還有報紙發行的時候,多發些謬論吧!真正的黑暗時代還在後面呢!到時候恐怕連紙張、油墨和報社都要一起消失了!”

艦娘蘇菲如此平淡地述說著能夠令一般人毛骨悚然的話題,仿佛只是在說一個普普通通的冷笑話。

“……這樣的說詞真是夠冷酷的……不過也的確是實情。”

王秋搖了搖頭,“……那麽,關於歐洲人目前的噩夢生活,斯大林和克裏姆林宮究竟抱著怎樣的看法?對於正在走向黑暗的歐洲大陸,蘇聯老大哥就算沒法去當救世主,多少也得肩負起一些什麽責任吧?”

“……關於這個問題,斯大林的答復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我無法讓歐洲人過上比非洲人更好的生活,只能努力降低敵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連非洲人的日子都過不上,以此來增強歐洲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