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郵輪上的日本(上)

日本,大阪

這座近代日本最大的港口商埠,如今已經是一片廢墟。無數的炮彈、航彈和火焰徹底將這裏摧殘成了一片白地。街道上橫七豎八地堆滿了來不及掩埋的屍體,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硝煙、屍臭和木材燃燒的煙味兒。

只有少數殘存的市民,猶如行屍走肉一般,神情麻木地在這片廢墟之中四處轉悠,似乎是想要從殘垣斷壁之中扒出一些完好的東西,或者是試圖尋找自己失散的親人,以及被燒光的家園——為了尋找可能還活著的親人,各處殘存的墻壁上都被人用焦炭寫滿了留言,但最終真正能夠成功找到人的,只怕是十中無一。

不過,相對於在這場世界大戰之中,其它那些家園被戰火摧殘的難民們,近畿戰場一帶的日本難民已經是非常之幸運了——在收復了人煙稠密的京都-大阪地區之後,“淺紅色日本”的戰時大本營就立刻撥出了天文數字的給養物資,用於賑濟難民和戰後重建。讓他們不必像之前的中國人和如今的德國人那樣,要靠掘鼠羅雀、剝樹皮挖草根來苟延殘喘,也不必在家園淪為廢墟之後,還要繼續承受日曬雨淋、風餐露宿之苦。

在每一個剛剛收復的地區,戰時大本營都以最快速度緊急設置了食品救濟站,按照每個國民的配給卡,免費提供一定數量的幹菜,鹹魚,大米,罐頭,面粉,酒,糖,鹽,醬,以及衣物、水壺、飯盒和被褥——不要說是被燒成一片白地的戰區,哪怕是並未受到兵災蹂躪的後方,已經被這麽多年戰爭折騰得奄奄一息的日本平民,也很久沒有在市場上看到過這麽充足的商品供應了,更別提這些東西還都是可以不要錢白拿的。

當然,雖然說是不要錢的救濟品,但也是得付出代價的。吃了公家發放的救濟糧,穿了大本營提供的統一制服——不知為什麽,所有難民不分男女老少統一都被安排穿水手服,就得服從當局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統一聽從當局的分配和調遣。不過,對於紀律性和順從度天下第一的日本人來說,這點陣仗真的不算啥。

對於這項賑濟行動,大本營的口號是“絕不放棄一個同胞”,堪稱是聖母到了極點,一點都不像日本。

只不過,日本戰時大本營收容和安置這些本國同胞的難民營,似乎稍微有點兒特別……

“……哇!哇哇——”

某個狹小幽暗的空間之中,一張雙層架子床的上鋪位置,突然傳來了屬於嬰兒的稚嫩哭聲。

然後,在室友的抱怨聲中,剛剛從人妻進化為未亡人的二十二歲少婦日暮鈴音,一邊從狹窄的床鋪上坐起,一邊在孩子的哭聲中匆忙解開衣服,用乳汁喂飽還沒斷奶的小兒子……

但是,她懷裏那吃上了奶的小兒子,才剛剛吮著母乳安靜了沒幾秒鐘,下鋪那位佐藤太太的小女兒也哭了起來,嘹亮的啼哭聲在狹窄的鋼鐵船艙裏回蕩,吵得每個人的耳朵都嗡嗡直響,睡意全無。

——沒錯,作為戰爭難民和單身母親的未亡人日暮鈴音,以及她的逃難同伴,合計四個婦女外加兩個嬰兒,如今都擠在一間不到八個平方米的船艙裏……而這就是戰時大本營安置他們的海上難民營。

——不是用船把難民運載到某個地方,而是直接安排他們住在船上!

因為,對於如今的日本戰時大本營來說,與其費時費力地在一片廢墟焦土之上重建城市,還不如直接瘋狂開動印鈔機,拿鈔票從【年代性自動售貨機】裏兌換一大堆郵輪出來,相對而言顯得更加省事和便捷……難民營還需要工程隊進行規劃和修建,如何保障水電和夥食供應也都是大難題。而大型郵輪卻是隨時可得,並且船上的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只要緊急訓練一幫能夠鼓搗機械的菜鳥船員,就能投入使用。

所以,自從收復人煙稠密的京都-大阪地區之後,大阪、神戶、廣島、鹿兒島、佐世保和長崎這些“淺紅色日本”控制的後方港口,就很快變得船滿為患。為了安置數以百萬計的戰爭難民,戰時大本營一口氣弄來了一千多艘萬噸級的遠洋郵輪,用它們來充當難民營,幾乎是把治下的各個港口給塞得滿滿當當。

當然,雖然是被安置在了遠洋郵輪上,這些難民終究是在蹲收容所,而不是享受豪華郵輪假日遊,所以,他們的生活條件可沒有那麽舒適。為了讓這些船只能夠容納更多的人——不是船只的數量不夠,而是懂得操縱船只的水手嚴重匱乏。船上各種豪華的娛樂設施,都被簡單粗暴地拆卸下來。那些金碧輝煌的船上舞廳和賭場,都被改成了大統艙,被難民們打滿了地鋪。至於那些引人墮落的賭桌和彈子機,也都被丟進了海裏。

未亡人少婦日暮鈴音是因為帶著還在吃奶的孩子,又是軍人遺屬,這才受到照顧,不必在統艙裏打地鋪,而是被分到了一個三等艙的鋪位。但也是擠得跟火車臥鋪一樣,塞了行李之後連轉個身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