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東亞戰雲起(上)

一九四六年一月上旬,朝鮮半島東海岸,鹹鏡道

朝鮮半島地勢多山,尤其是在朝鮮東北部的鹹鏡道一帶,各種巍峨陡峭的山巒一座連著一座,在山上到處是郁郁蔥蔥的蒼天巨樹。間或還可看到險峻的花崗巖絕壁從一兩千米高的山嶺上陡然直下。

如果從空中鳥瞰,或者信步遊逛於山間和海濱之時,朝鮮東北部的山景和海景可以說是非常的秀麗,甚至於美麗得讓人心折——險峰、奇石、蒼松、勁柏。蔚藍的晴空一望無垠,深邃明凈……但這一切的風景,對於被迫長途跋涉於山道間的旅行者來說,卻絕對不是什麽好消息,甚至可以說是堪比噩夢。

——到處都是無路可行的懸崖峭壁,少數橫穿山脈的道路不僅蜿蜒曲折,而且沿途往往荒無人煙,難以補充食物和飲水。山地間大都是些羊腸小道,人員和牲畜只能一個挨著一個地通過,車輛更是難以通行。

尤其是眼下正值寒冬臘月,朝鮮北部的鹹鏡山脈和蓋馬高原,到處都在普降大雪。整個蓋馬高原都被茫茫白雪裝點在一派銀裝素裹裏:松葉、巨石、大地、山脈,如同披上了一身潔白的羽紗,顯得美麗而又綽約。但對於那些在山嶺中蹣跚地行進著的,早已精疲力竭的旅人來說,這旖旎的北國風光還不如一口熱湯來得誘人:山間的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三十度,風雪交加的嚴寒氣候,加上山高路窄的復雜地形,在這種氣候和地形條件下,如果還硬是要翻山出行的話,那麽就算還夠不上死亡行軍的標準,最起碼也算是苦難行軍了。

但即便如此,在這個風雪交加的冬日裏,依然有一隊隊的旅人,艱難跋涉在這片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之間。其中那些從西向東而行的,主要是奉命撤退回國的日本關東軍士兵,以及朝鮮各地隨軍撤走的日本僑民。

——目前,處於政權交接過程之中的滿洲國,局勢雖然有些動蕩,但因為沒有爆發戰爭的緣故,至少幾座大城市的秩序勉強還算可以忍受,物資供應也還湊合,至少沒有出現明顯的糧荒和饑饉。

為了讓日本帝國遺留的滿洲工業體系能夠繼續運轉,而不是隨著日本技術骨幹的逃散就瞬間崩潰,接管東北各省的中國紅軍和蘇聯紅軍,並沒有立刻強行遣返和編管這些年陸續遷居當地的二百多萬日本僑民,而是宣布招聘留用日本籍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各方面待遇也盡可能從優。其余日本僑民在願意遵守新政權法令的情況下,也可以在三年之內繼續居留。鑒於目前日本列島的本土正打成一鍋粥,除了軍隊必須服從命令回國參戰之外,絕大部分普通的日本人都選擇暫時待在滿洲觀望局勢,想要等到世道太平一些了再說。

相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上,如今卻是打成了一鍋粥。根據與蘇聯的密約,日本殖民者的朝鮮總督府撤退到了釜山港,放棄了對大半個朝鮮的控制。蘇聯紅軍扶植的朝鮮蘇維埃政權和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則隨即接踵而至,瘋狂地爭搶地盤,彼此不斷爆發沖突,眼看著一場混戰就要爆發。

由於沒有一股實力足夠強大的政治力量,能夠迅速接管整個朝鮮半島,導致大半個朝鮮的社會秩序一時間全面崩潰,各路暴徒四面蜂起,那些身在朝鮮的日本僑民,反而還不如待在滿洲的日本同胞那麽安全。

於是,這些身在朝鮮的日本僑民,以及一些擔心遭到清算的“朝奸”,紛紛跟在撤退回國的關東軍身後,想要逃離已經變成硝煙戰場的朝鮮西部精華地區,前往局勢相對安穩的日本海沿岸各港口。接下來,他們或是跟著關東軍找船回國,或是前往蘇聯在元山港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設置的臨時難民營,或者從暫時還在運行的東海鐵路搭車南下,匯合撤退到釜山的朝鮮總督府,尋求安置和庇護……不管怎麽樣,總歸得找條出路。

與此同時,也有一隊隊的朝鮮人,正在從東向西翻越這片縱貫半島的綿長山嶺,從日本海沿岸前往朝鮮主要城市和人口所在的西部精華地帶。他們是從滿洲和蘇聯遠東地區陸續回國的朝鮮族抗日聯軍士兵,還有在蘇軍進占的元山、清津、鹹寧等地,緊急組織起來的蘇維埃政權工作隊,眼下正趕著前往西部接管政權。

為了跟盤踞漢城的“階級敵人”趕時間、搶地盤,盡管西北風卷著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睜不開眼,他們依然打著紅旗深一腳淺一腳,爭分奪秒地在雪地裏艱難前進。由於一路在雪地裏強行軍,很多人的衣服都破爛不堪,臉被寒風吹腫了,流著血,不少人的耳朵被凍成紫色,還有人的腳都凍壞了,幾乎穿不上鞋。

而更要命的是,即使都已經這樣艱苦卓絕了,還是有人不想看著他們平平安安地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