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一樣的二戰(中)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深夜,英國,倫敦

戰爭年代的大英帝國首都,一片蕭條破敗,由於燃料和電力不足,曾經璀璨的街燈已經熄滅了大半,商店更是早早地打烊歇業。同樣由於汽油配給的限制,大街上的汽車也是寥寥無幾,偶爾出現的小轎車、卡車和紅色雙層公共汽車,多半載著軍人,並且無一例外地頂著難看的煤氣發生器。街上就連自行車都不多——黑燈瞎火之下,摸黑騎自行車未免太過於危險。偶爾有幾個行人,也是匆匆行路,互相間很少打招呼。

這就是戰時的帝都倫敦,即使已經遠離了德國空軍的炸彈,也依然冷峻得使人窒息。

對於所有英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艱苦的年代,持續了六年的殘酷戰爭,榨幹了大英帝國幾乎全部的財富。最後一點兒能搜刮出來的好東西,都被丘吉爾的戰時內閣送給軍隊了,給老百姓留下來的全是破爛兒。

市場上除了一點兒配給的面粉、食鹽和蕪菁之外,什麽都消失了。沒有汽油,沒有水果,沒有布料,沒有茶葉,沒有糖果,沒有雞肉,沒有手紙,沒有肥皂和洗發液,為了掩蓋臟頭發,即使是夏天,人們也戴上了帽子。婦女喜愛的化妝品更是無處尋覓,只能用甜菜根的汁來代替紅色唇膏。然後使用從防曬油到洋蔥皮的任何東西來給腿部上色,並用眉筆畫出縫線,來代替根本買不到的尼龍長襪——總比什麽也沒有來的強。

更受到打擊的是英國人的胃,戰時的食品供應非常緊缺,連蔬菜都不太夠吃,因為英國農民生產的食物只能滿足全國30%的需求,而海運生命線則時刻處在德國潛艇的威脅之下。茶葉和咖啡的配給量幾乎是零,逼得英國人喝起了沒有茶葉的下午茶。從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國孩子都沒有見到過香蕉。

事實上,戰時英國人缺乏的不僅是面包、茶葉和水果,肉食還要更加緊缺,牛排和豬排已經成為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鴿子,兔子,甚至還有以前的寵物荷蘭豬和貓狗都被擺上了餐桌,因為人民太餓了,貓肉和老鼠肉的交易越來越火,香腸的成分也越來越可疑,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素食者。為了以身作則,或者至少是為了作秀,英國皇室也不得不虧待自己的肚子,在那些華貴的金銀餐具中,盛放上了斯帕姆午餐肉……

然而,很多倫敦市民甚至連午餐肉都吃不上,於是不得不把自己的花園變成菜園,拔掉月季花和郁金香,種上洋蔥和卷心菜,又開始在自己的家裏養起了兔子、雞甚至是豬,以此來稍微增加自己的食物供應。

但是,廚房裏缺乏的不僅是食材,同時短缺的還有燃料——在戰爭時期,煤、煤油、煤氣和電力的使用都有了限額,而且很多時候即使拿著配給票也未必買得到東西,逼得不少人走上了歪門邪道:每逢夜幕降臨,倫敦的各處公園裏總有盜伐樹木的小賊出沒,逼得政府不得不緊急組織了夜間護樹巡邏隊……

於是,為了保障廚房的燃料,讓自己好歹吃得上熟食,而不是像野蠻人那樣茹毛飲血,全家人只能咬緊牙關在冬天洗冷水澡,或者在冬日的寒風中抱成一團來取暖……除此之外,被這場殘酷戰爭奪走的甚至還有人們的廚具,因為政府號召人民捐獻鋁鍋,以便其熔化後制造飛機零件。接下來,紙張在戰時的英國同樣也是配給品,而且限額很低,不少收到信件的人為了省紙,只得直接在來信的背面寫回信。

總之,一切工廠都在生產軍火,一切輪船都在運軍用物資,一切東西都被拿去打仗,連街上的人也走得冷冷清清了,因為年輕人都被征去到非洲、到西亞、到印度、到東南亞、到歐洲去打仗,中年人和女人則在工廠裏加班加點連軸轉幹活,連未成年的學生都被攤上了許多義務勞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對雪片般飛來的陣亡通知書和無處不在的短缺匱乏,大不列顛島上這些高傲的帝國臣民們,已經從戰爭初期的愛國狂熱中冷卻下來了,明白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總體戰究竟意味著什麽——這根本不是歌劇和史詩裏描述的傳奇故事,而是一場地獄般的駭人煎熬,一場以無數血肉和靈魂為籌碼的殘酷豪賭,每個人的家庭、幸福和生命都在被它漸漸吞噬,最後化為幾個毫無意義的冰冷數字。

但是事到如今,再後悔也已經晚了,上次世界大戰,德國和奧匈帝國被打垮之後的淒慘下場,對於此時的英國人來說依然歷歷在目。為了避免這樣的厄運,他們只能咬緊牙關,聽天由命,努力撐到最後一刻。

好不容易熬到柏林陷落,希特勒自殺,墨索裏尼成了階下囚,雖然東方還有一個日本矮子在跳騰,但那畢竟遠在半個地球之外,大不列顛的島民們普遍對此沒啥感覺——太平洋的事情,就交給美國佬去對付吧!